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能否上厕所

(2013-02-06 14:09:08)
标签:

高考

科举考试

上厕所

历史研究

细节

分类: 读书杂志


细节问题:考试如厕

 

谁能回答,高考时可不可以上厕所?大概没有几个人回答得出。三十多年前,我也经历过高考,但也忘记了有没有这方面的规定。而当时急着答卷,既没内急,也没发现在场有没有去厕所的。

查了一下百度,对这个细节问题,还真有人回答:“可以但是必须有监考老师全程陪着而且同一考场不能有两人同时出去”日本的高考规定跟国内类似,几年前,我的孩子高考时,就由监考老师陪同去过厕所。

那么,古代科举考试时,举子如有内急,可不可以上厕所呢?这样的问题,相信许多专治科举史的学者都没有注意到过。

最近在我正在整理的《钱塘遗事》卷10《丹墀对策》条,读到对宋代殿试情形的具体描述。其中便提到了考试之际遇到如下情形的对应:

      或要登东作旋,则抱牌捲卷子而往,卫士相引而出,亦不甚远。

“登东”,就是上厕所。旧时建筑,厕所多置于东侧,故将厕所又称之为东圊。《西游记》第六七回:“但刮西风,有一股秽气,就是淘东圊也不似这般恶臭。”古人更讲究卫生,《释名·释宫室》:“厕,或曰圊,言至濊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东圊又简称为东,于是上厕所就被称为登东。《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讨一张毛纸,走去登东。”《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亦云:“原来那汉子是他方客人,因登东,解脱了裹肚,失了银子,找寻不见。”《水浒传》第一○九回写道:“那时王庆手下亲幸跟随的,都是假登东,诈撒溺,又散去了六七十人。”

登东无疑是俗语,不大登大雅之堂,所以多见于小说之中,而少见于文人的诗文作品。

作旋,当指小便。旋字作小便解,由来甚早。《左传·定公三年》:“夷射姑旋焉。”杜预注:“旋,小便。”唐代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也写道:“巡起旋。”与登东不同,旋字则比较文雅。

上述记载科举考试如厕的史料是讲,如果有了内急想上厕所,就拿着准考证和试卷,由考场的警卫人员带着去设置在不远处的厕所。

古今中外一律,在考试上厕所的问题上,都还比较人性化。

这条关于科举考试如厕的史料,在《宋史·选举志》、《宋会要辑稿·选举》以及《文献通考·选举考》等众多相关史籍中都看不到,为数众多的宋元笔记中也没有记载。并且也不见有研究者提及。

俗话说,人有三急。三急之中,内急排在首位。可见考试上厕所的问题必须要事先预想到。然而,事先预想到的细节问题,却被后世治史者忽视略掉了。

后人观史,犹如在高空中俯视大地上的河流,走向清晰可辨,浪花却难以目睹。后人记住了历史的脉络,对多数细节却不甚了了。

历史是由无数细节构成了。复原历史,有时是细节的复原。细节的缺失不仅是由于后人的忽小重大,还由于前人对当时众所周知之事的熟视无睹,因而细节便在载笔之际省略归零。

对历史的细节不甚了了,复原历史便障碍重重。尤其是历史剧、历史小说重现历史场面,缺少细节就根本无法实现。以今况古想当然,必然会谬误百出。

读史治史,许多细节被人忽视,甚至几乎从来没有被想到过。然而,忽视或没想到,并不等于这一细节的不存在。

我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细节往往决定成败。特别是作为立论基石的细节,尤为重要,抽一石而大厦崩的危险性绝对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