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野水无人渡”
史书《隆平集》的人物列传中,偶尔有诗句的引用。有些读来很有意思。卷四《寇准传》载:
巴东有秋风亭,准析韦应物一言为二句云:“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
横。”识者知其必大用。
检《寇忠愍集》卷中,诗题为《春日登楼怀归》,全诗如下: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花木遥清渭,沉思忽有惊。
我们再来对照看一下见于《韦苏州集》卷8题为《滁州西涧》的韦应物之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较早解读寇准这两句诗的,似乎也是史书。《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四云:“(寇准)知归州巴东县,每期会赋役,不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民莫敢后者。尝赋诗,有‘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时以为若得用,必济大川。”《宋名臣言行录》在这段话之后注有出处为《政要》,表明是来自官方史书。
“若得用,必济大川”的解释,又被后人广加发挥。宋蔡正孙编《诗林广记》后集卷九在同样引述《政要》之后云:“时人以此觇其相业”。宋葛立方撰《韵语阳秋》卷十八云:“寇忠愍少知巴东县,有‘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固以公辅自期矣。”
“以此觇其相业”是他人观感,“以公辅自期”则是诗人自抒胸臆。
不过,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有些过分解读。都是后视法,从寇准后来位居宰相的经历来进行的事后诸葛亮式的观察,像是以事实来证明一种占卜应验一样。
其实,如果说这两句诗真的是表明了寇准的某种心境,我以为则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抒发一种孤独、寂寥与无奈,甚至是怨望的牢骚。这一背景就是,少年得志的寇准,在十九岁进士及第后,被派往遥远的巴东担任县令,并且一干就是长达五年,而得不到替换,仿佛是把他撂在边荒就忘掉了,宛若野渡孤舟一般。诗题的“怀归”也已点明此意。对于寇准当时的心境,还是秉性气质比较接近的苏东坡得其一二。对此,《韵语阳秋》引述并发挥道:
东坡《巴东访莱公遗迹》诗云:“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执版迎官长,
趋尘拜下风。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公以瓌奇忠谅之才,而当路者只以
常辈遇之,信乎知人之难也。李太白《梁甫吟》云:“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
颇似寻常人。”盖谓此也。
*
* *
“愤怒出诗人”。不仅如此,孤独与怨望皆可出诗人。寇准这两句诗,宋人评价比较高。为后世披露“烛影斧声之谜”的和尚文莹,在《湘山野录》卷上写道:“寇莱公诗‘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深入唐人风格。”元人方回在《瀛奎律髓》卷十则具体指出:“莱公诗学晚唐,九僧体相似。‘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联,说者以为兆相业,只看诗景自好,下二句尤流丽。
不过,四库馆臣却不大赞同上述意见。在《四库全书总目》卷152《宼忠愍公诗集》提要中,四库馆臣批评道:
准以风节着于时,其诗乃含思凄婉,绰有晚唐之致。然骨韵特高,终非
凡艳所可比。惟《湘山野录》尝称其《江南春》二首及“野水无人渡,孤舟
尽日横”二句。以为深入唐格,则殊不然。《江南春》体近填词,不止秦观
之小石调。“野渡无人舟自横”,本韦应物《西磵绝句》。准点窜一二字,
改为一联,殆类生吞活剥,尤不为工。准诗自佳,此二句实非其佳处,未足
据为定论也。
不仅如此,检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寇准此诗,在正文中的“野水无人渡”,居然写作“远水无人渡”。我想这并非出于版本异同或抄写误植,而是出于馆臣的有意改动。
乾嘉学风,求实有余,意趣稍逊。文学作品之工与不工,自有自身规律在,须别具只眼,以艺术角度观察分析。在这一点上,四库馆臣就不如南宋人罗大经有见识。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乙编卷3《诗犯古人》云:
唐僧诗云:“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青。”有僧嘲其蹈袭云:“河分
岗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兄偷古句,古人诗句犯师兄。”此
虽戏言,理实如此。作诗者岂故欲窃 古人之语以为己语哉?景意所触,
自有偶然而同者。盖自开辟以至于今,只是如此风花雪月,只是如此人情物态。
“开辟以至于今,只是如此风花雪月,只是如此人情物态”,荒村野渡、孤舟自横的“景意所触”,自然使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之句在寇准脑海中浮出。于是,让寇准自然而然点化成“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联。此正可谓是“古人诗句犯师兄”了。
寇准诗学晚唐,自然熟知韦应物之诗,他将韦应物佳句“野渡无人舟自横”点化得自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生硬之感。无需追究诗的背景,正如方回所言“说者以为兆相业,只看诗景自好”。不仅“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两句,方回还说“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这“下二句尤流丽”。的确,全诗动中见静,一幅荒村野渡图跃然纸上,如现目前。
南宋王十朋承认寇准诗句化自韦应物诗,但他更是以诗人之诗和宰相之诗来分析二者的区别。他在《梅溪集》后集卷二十六《寇忠愍公巴东祠记》云:
诗言志,非谓其必出于作者之手,而后见其志也。后之人有取于古诗
一章一句而赋咏之,亦足以见焉。国朝太平兴国中,寇莱公为巴东令,有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识者知其必大用。然世知诵公诗,而不
知是诗本出于韦应物,公取其七字,析而增之。应物虽能道是语,而官止
郡刺史,不见于施设,殆不过为诗人之诗而已。及公取而用之,则果能舟
楫巨川,是岂后人因其已试之效而为是附会之说耶?盖公雅存济世之心,
与舟横野渡之意合。
说“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两句反映了寇准经世济民之志,绝对是过于牵强,但王十朋说寇准“取于古诗一章一句而赋咏之”,以抒己情,倒是甚得其的。
*
* *
寇准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在宋代以及后世脍炙人口,甚至比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更有名。直接引用其句、演绎其句的,大有人在。我们来看一下。
南宋人王阮的《义丰集》中《沧洲阁集句》二首之一云:“野水无人渡,乘桴学圣丘。”前句集自寇准,后句集自韩愈。
南宋张侃《张氏拙轩集》卷四《大龙寺荆公诗石》云:“细看野水无人渡,终胜蟠龙守此清。”
前边提到的元人方回在《桐江续集》卷二十八《寄题汪称隐海阳船亭》也写道:“野水无人渡,何时一扬舲。”
明人乌斯道《春草斋集》卷三《病中怀刘庸道》亦云:“野水无人渡,林乌落地鸣。”
明人胡俨《颐庵文选》卷下《题陈宗渊画》云:“野水无人渡,青山独坐看。”
寇准的这两句诗,还让艺术家皇帝宋徽宗欣赏不已,甚至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试题,让画家作画。宋人邓椿《画继》卷一载:
始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应诏者数百人,咸使图之,多不称旨。
自此之后,益兴画学,教育众工。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
其艺能。当是时,臣之先祖适在政府,荐宋迪犹子子房以当博士之选。
是时子房笔墨妙出一时,咸谓得人。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
尽日横”。
暂且中断引述,不妨先想象一下,究竟如何构思,才能体现“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意境呢?
我们再继续看《画继》的记载:
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
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
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
比较《画继》列举的几种构图,自然是最后一种独见匠心。
诗画同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