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给谁看?

(2011-06-18 22:28:41)
标签:

日本

出版社

文库

开本

书籍

饰品

食品

文化

分类: 随感录

 

 

饰品与食品:书给谁看

 

 

一年多前,回国与一位出版社的老总相聚闲聊。我建议他应当仿照日本书的形式,出版便携的文库本。他回答说,那卖不出去。并且说,现在的书,越出开本越大,越大越好卖。

对这位老总的话,我不敢苟同,但不了解国内书籍市场需求,不经营出版,因此也无法反驳。不过,这番话还是引出了我一些思考。

自古以来,识文断字,是一种奢侈的事。且不说文字从庙堂走向民间经历了漫长的道途,走向民间之后,也长期停留在富有阶层。著书立说,也始终是精神贵族的事业。检视历代正史艺文志、经籍志之类的书目,出自布衣之手的著书甚寡。

宋代扩大科举规模,搅动一潭死水,稍稍活跃了社会流动,的确有一些贫苦的下层人,步入仕途,跻身士大夫行列,也成为精神贵族的一员,并且从此大多世世书香传家。然而,大多数人依然与文字无缘。

字出敬神,后来普及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即便如此,还是离民众很远,为普通人所敬。过去所说的“惜纸”,其实所爱惜者并不只是纸张本身,还有写在纸上的字,传达精神的内容。

近代以来,尽管文化渐普及,教育成义务。不过著书立说,对于一般民众来说,仍然是一种距离遥远的神圣事业。而读书,也是无形限定于一定的范围。说无形,是说人们一般不大会去读一些与自己无切身关系的书籍。这是出于无暇、无力、还有无关心。

我以前曾经说过,历史研究的书籍应当走出象牙塔,尽可能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贴近普通民众。对著述者是如此企盼,那么,对出版者是如何期待呢?

小时,父亲曾教诲我说,字是写给别人看的。推而广之,书也是出给人读的。因此,从读者的角度着想出书,应是出版者秉持的第一要义。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的书籍就有便携的巾箱本,近代以后又有袖珍本。日本的文库本正取此意。

小开本、小部头,便携,易于捧读,不限环境,更适合节奏紧张的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多数人像是搭上一刻不停的流水线,难有整块的时间,悠闲地坐在书斋里,像品茗一样品书。欲读书者,只能利用零碎时间,见缝插针,化零为整。在日本的电车上,即使相当拥挤,常常也可以看到一手抓住吊环,一手举着文库本阅读的场景。此时,文库本就可以看出长处了:小册、轻便,常举不疲。

反观大开本书籍,豪华有之,气势存之,但实不便携,难以随时随地阅读。

近些年来,市场也迎合好大喜功的心理,书越出越气魄,越出越豪华,金碧辉煌,个头硕大。定价也随豪华而飙升,足以让普通读书人望而却步。于是,书籍不成其为读物,而适足为饰品,成为少数没文化人空洞书房的装饰点缀,与摆设古玩字画以显示雅好和富有无异。书籍,越来越成为只是凸显封面的文化符号。

固然,作为出版社在竞争生存中的一个市场取向,这也无可厚非。但也不应忘记更多的想真读书的人。这是更为宽泛的读者层,也是出版社在经营上的广阔天地。小开本,低价格,大发行量,薄利多销,何乐不为。

小开本,低价格,大发行量,也是知识普及、文化贡献的善事。精心企划,分门别类,积少成多,亦可蔚为大观。日本的出版社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一个系列的文库本多达几十种、上百种。

是给少数人作文化饰品,还是给多数人提供精神食品?我以为可以并行不悖,并且多种取向,百花齐放,对应多层需求。但无疑,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因此,出版社也应当走出象牙塔,面向最广大的读者群,这是出版社赖以生存的大地。

读者,永远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心存读者,必会得到读者的回报。这是双赢互利。出版社,勿以善小而不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琉球与日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