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天下与家天下

(2010-12-18 21:20:37)
标签:

秦始皇

家天下

五帝

礼记

天下为公

文化

分类: 读书杂志

 

 

官天下与家天下

 

 

     何谓“官天下”,又何谓“家天下”?语出《汉书》卷77《盖宽饶传》。

     班固引述盖宽饶的上奏云:

        《韩氏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由此可知,“官天下”指的是传说中五帝禅让,“家天下”则是指自夏商周三代开始的世袭传承。

    其实,根据文献记载的传说,五帝也不完全是“官天下”。黄帝传给自己的孙子颛顼,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尧是帝喾的次子。都属于直系世袭。禅让只是在五帝最后的尧舜之间实行,并及于禹。然而,尽管禅让仅行于二帝一禹,这种以天下为公无私让权的大善,便足以光被五帝。笼统说五帝官天下,亦无人较真,追究不妥。

    对于“家天下”的叙述,古代的士大夫也喜欢笼统地说三代,如果具体地说起来,多云夏商,而不情愿涉及孔子所追崇的西周。比如苏轼就说“夏商家天下”。但事实正如《太平御览》卷146所引《韩诗外传》:“夏殷之王虽则传嗣,其文略矣。至周,始见文王世子之制。”在殷还有兄终弟及,将世袭制系统化的,正是有周之世。世袭制在封建制的旗帜下全面展开。

    古代的士大夫在云及“家天下”时,为何对周却吞吞吐吐呢?因为古代的士大夫认识得很清楚,较之“官以传贤”的官天下,“家天下”已经不是理想的政治制度了,但碍于孔子屡屡要“吾从周”,“克己复礼”,士大夫们实在不希望“家天下”是圣周存在的事实。

    自从《汉书》转述盖饶宽奏疏引用了“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之后,这句话变得十分有名。不过,在“家天下”一统千秋的强势背景之下,士大夫在讲到“家天下”时,变得十分踌躇,心怀忌讳。因为第一个以背书的形式讲“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的汉代盖饶宽,便被加以“指意欲求禅,大逆不道”的罪名,而掉了脑袋。

    宋代的太宗和真宗都分别问起过何以称皇帝为“官家”的来历。王君玉的《国老谈苑》卷2记载:

        徐铉为散骑常侍,太宗谓曰:官家之称,其义安在?铉曰: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

    下。盖皇帝之谓也。

    释文莹的《湘山野录》卷下记载:

        上(真宗)乘醉问之:何故谓天子为官家?遽对曰:臣尝记蒋济《万机论》言三皇

    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上甚喜,从容数杯。上又曰:正所谓君

    臣千载遇也。李亟曰:臣惟有忠孝一生心。纵冥搜,不及于此。

    请注意,在这两处君臣对答中,“三王”均被改为“三皇”,置于“五帝”之前,这样的三皇便成为传说中的圣人伏羲、女娲、神农之属。并且,还将作为动词使用的“官”与“家”对换。这样一来,无论“官”还是“家”,都成了圣人的行为,无可厚非。对这种不顾事实的强解曲释、阿谀奇想,释文莹讽刺道:“纵冥搜,不及于此。”意即一般人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也想不出来。

    所谓“五帝官天下”的禅让,是古代思想家的一种政治理想,未必就有过真正的实践。但这种政治理想却成为一种思想营养与理论武器,被应用于后世。在后世的政治舞台上,有过带有几分天真的诚实践行者。比如战国时燕王哙就曾禅让给国相子之。但更多的则是以禅让的名义,在强势压力背景下的篡夺。从曹丕、司马炎到赵匡胤都是如此。当然较之武力放伐,名义上的禅让,也使权力转移变得不流血。避免了社会动荡,百姓遭殃,也是其客观意义。

    与官天下相比,古代的思想家自然不赞同家天下。《礼记·礼运篇》云: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不独亲其亲,子其子;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

    亲其亲,各子其子。

   《礼记·礼运篇》在这里其实是比较了“官天下”与“家天下”的不同。汉代胡安国就直接解释为“大道隐而家天下”。即是说,天下成为了一家之私。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究竟是“官天下”还是“家天下”,对于政体走向也有过讨论。

    西汉刘向所撰《说苑》卷14《至公篇》载: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

    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

    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

    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

    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

    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万石之虡。妇女连百,

    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驳自私,

    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黯然无以

    应之,面有惭色,久之曰:“令之之言,乃令众丑我。”遂罢谋,无禅意也。

    这一记载是否属于小说家言,难以确认。但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初建,对政体进行过讨论,当为事实。从至今存留的“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血流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峄山刻石内容来看,秦始皇的确对政体是有所思考的。峄山刻石可以作为上述记载的思路佐证。再从秦始皇集议讨论“皇帝”称号,以及废除封建制的事实来看,《说苑》的上述记载,在逻辑上存在有一定的可信性。具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其魄力绝不会亚于先前敢于突破旧习导入“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也不会比让位于国相子之的燕王哙差,所以他有禅让之念,亦绝不是想入非非,心血来潮。

    几乎历来为研究秦始皇的学者所忽视的这条史料,对于研究秦王朝乃至此后两千年政体的形成,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线索。面对鲍白令之激烈抨击,秦始皇还真是具有后来帝王所难有的雅量。既成的历史不能假设。倘若没有鲍白令之的激烈抨击,传统中国的政体会不会有另一种走向呢?在公元前2世纪,历史拐了个弯。

    不过,即使是从秦始皇开始,大一统的家天下建立之后,皇帝这个大家长也难以一手遮天,也有不少与官家分一杯羹的势力。汉代的军功贵族,号称“王与马共天下”的魏晋士族,隋唐的西北贵族,皇帝都要恭敬着。

    到了宋代中期,大规模的开科取士,最终造成了强大的士大夫政治。崛起的士大夫集团更是直接提出了权力共享的要求:“与士大夫治天下”。

    宋太宗有份《诫诸王诏》,这样写道:

       敕:朕闻五帝官天下,而禅让于贤;三王家天下,而封树其子。德已薄矣,可不慎乎!

     家天下德薄,宋太宗很清楚。

    光看宋太宗的这份诏书,不禁钦佩皇帝居然拥有如此自律的意识。仔细一查,这样的意识原来是士大夫强加给宋太宗的。诏书的执笔者为王禹偁,文载《小畜集》卷26。王禹偁本人不便直接指斥“家天下”,借皇帝之口说出,可谓大胆而巧妙。而宋太宗毫无间言,完全认可,自然也与他有着极欲成为唐太宗那样明君的心理有关。

    为何家天下德薄?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卷1指出:

        五帝官天下,以天下为公,而使仕者任之,是为官矣。三王家天下,则以天下为己

    有者也。

    都知道家天下出于私心,但西周以来的封建制,特别是给封建制垫底的宗法制强化了家天下的意识。打断骨头连着筋,血浓于水,诺大江山,万贯财富,不传子孙传给谁?传贤,传有德,天下为公,除了传说中的尧舜,拥有如此胸怀的,有几人?有这样的人,才真不枉称圣人。

    家天下的初始阶段,情形还简单。伴随着历史的演进,想分皇权这杯羹的势力越来越多。皇帝周围的宦官、外戚、权臣且不论,前面云及的汉代军功贵族、魏晋士族、隋唐西北贵族,以及强盛的宋代士大夫集团等等,都闯入了家天下的管理层。家天下呈复杂化,家天下呈集团化。不仅仅是皇帝大家长一个人,为某个集团的整体利益而左右天下,是为后世家天下。这个家天下,联系着血缘,又超越了血缘,一条有形与无形的利益纽带左右着天下。黎民百姓,永远是天下的子民。

  天下为公,那是从《礼记》到孙中山的企盼,那是古往今来亿万黎庶的梦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白头吟
后一篇:痛悼仲矩先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