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妻良母,还是良妻贤母?
一日读报,日语“良妻贤母”一词跃入眼帘。恕我无学,这个词还是第一次见到。
作为中国人,中文的“贤妻良母”一词,则是人尽皆知,耳熟能详。
“良”也好,“贤”也好,都是褒义。
在成语中,颠倒过来说,意思并不改变的例子为数也有不少。然而,在中国,“贤妻良母”却没有颠倒过来,说成“良妻贤母”的。
细细想来,“贤妻良母”,或者是“良妻贤母”,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也不是为了表达方便而进行的刻意倒用。说法的不同,似乎透露出些许两个民族文化差异的隐秘。
无论是说“贤妻良母”,抑或是说“良妻贤母”,我以为都不外是对为人妻和对为人母者的要求或期许。
然而,记作“贤妻良母”,还是记作“良妻贤母”,却反映了日中两国文化对如何做母亲亲做妻子的截然不同的标准。
贤,作为一种道德评价,实际上是从人际关系的范畴出发的。双音词中还有贤惠、贤淑、贤德等等。
自古以来,在中国,家庭之内,主要把这种道德评判用以要求为人妻者。因为一旦成为人妻,便与一个家族,特别是过去的大家族的里里外外,结成了广泛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如对内有夫妇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对外也有邻里关系等。在这种广泛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妻的贤与否至关重要。贤者,不嫉不妒,不吵不闹,不争不抢,内外和睦,通达事理,礼让三分之谓也。所以,贤被视作为人妻者最高的道德评价,好妻子于是也就有了“贤内助”之称谓。
而作为人母,贤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对做母亲的主要标准。因为做母亲,并没有像为人妻那样构成复杂的人际关系。主要是相对单纯的母子关系。尽管母亲往往也兼为人妻,但那是另一个层面的观察。
为人母者,由于主要负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所以在道德评判上,对母亲的要求更为广泛与严格。良即好也,贤亦包括其中。良是一种涵义广泛而模糊的道德标准。几乎一切好的,善的,美的言与行,都可以称之为良。因而,为人母者,由于无时无刻不是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故而对好母亲冠之以良。
“贤妻良母”一词,何时传入日本已不可深考,又何以变形为“良妻贤母”
也难得其详。不过,究其原因,是不是有以下几点呢?
其一,日本人对于做人妻的要求甚于对做人母的要求。在中国,做人妻者,贤则可矣。而在日本,则要求妻子在各方面都好。这里面似乎还有更深层的文化背景可以探讨。
过去的日本女性,并没有像中国女性那样,被严格地束缚于礼教之下,所以,做人妻之不良者,居一定比例。
某种语汇的形成,不仅反映某种事实的存在,有时还反映了制作和使用语汇的人的某种期许。正如“中庸之道”在很大意义上是为了纠正中国人的偏激而提倡的一样。
另一方面,日本的家庭结构,父亲忙于在外的事业与劳作,无暇并且不愿顾及家事,与子女的交流很少,子女大多是在“父亲不在”的环境下,由母亲一手扶持呵护长大成人。这种客观环境,造成了许多日本男人一生也难以摆脱恋母情结与恋母习惯。所以,结婚成家后,也把中国人用来要求母亲的良拿来要求妻子,希望妻子也能像母亲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其二,与中国人正相反,日本女人一旦为人母,则从育儿到教子担于一身,与有孩童的邻里以及子女就学的学校,都构成了广泛而复杂的母亲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正如中国人的人妻处于广泛而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一样。因此,不嫉不妒,不吵不闹,不争不抢,通情达理,礼让三分之贤,则至关重要。所以,在日本,最好的母亲被冠之以贤。
以上的分析,或有偏颇,但从“贤妻良母”到“良妻贤母”,或许多少折射了日中文化之间的某种差异,则当是不争之事实。
(作于1993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