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科书中的鲁迅

标签:
教科书鲁迅作品日本文化《三国志》文化 |
分类: 随感录 |
日本教科书中的鲁迅
“鲁迅作品大撤退”。最近,几年前的话题,又由于新的触因,再度在网上成为热议。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与时俱进,无可厚非,容易理解。然而,正如一个人不能无视和忘掉自己的昨天一样,一个民族也不能割断自己的历史。传统文化,犹如神话中巨人安泰脚踏的大地,那是力量的源泉。
长年居住日本,看他们的歌舞伎,听他们的落语狂言能乐,甚至各个时令在大街看到穿着传统服装的节日表演,还有在我们看来原本不是什么古迹的场所,也被政府指定为重要文化财(重点文物),加以悉心保护,便每每感慨,现代化的日本是那么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以体用言之,脱亚入欧仅为用,其体还是和服歌舞伎。用日本的成语说,就是“和魂洋才”。
曾为汉字文化圈中之国,日本的传统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浸染。许多生活习俗和民间节日都是来自中国。新年、端午、七夕、中秋等,只不过多数节日都被采用公历的日本人移花接木,挪到了阳历那天,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不过,保留,便是对传统的呵护。
对传统的呵护已经渗入到了日本的教育。在日本的中小学的国语教科书中,历来都有汉文和汉诗,那是《论语》、《史记》,那是李白、杜甫。
儒学经典自传入日本,便融入日本文化,成为往昔日本人基本教养的必读书。跟中国人一样,孙悟空人人皆知,《三国志》家喻户晓。在“和魂洋才”之前,日本人更崇尚“和魂汉才”。
因此,让我深深感受到的是,日本文化的根底,在中国文化。尽管是水乳交融般地融入了日本文化,但依然随处可见。
不光是传统古典,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也被素以“拿来主义”著称的日本人所汲取。
我们还争论鲁迅的去留,而日本的中学教科书却一直有着鲁迅的一席之地。翻阅我孩子三年间的中学国语课本,外国人的作品寥寥无几。亚洲人中,只有鲁迅一个人气宇轩昂,赫然登堂入室。中学三年的国语课本中,在《超越世代》的栏目下,鲁迅小说《故乡》的日文版被列为首篇,并且居然是全文,不是节选,加上帮助学生理解的插图和注释,占据的篇幅达25页之多。
日本的中学国语教科书很厚,除了正式课文,还包括有相当于我们课外阅读的部分,称作“读书”。鲁迅的作品没有归为“读书”的部分,是正式课文。
看到国内的热议,看到日本的教科书,颇有感慨。
诚然,鲁迅时代的白话文还没有完全定型,现在看来多少有些别扭。并且,鲁迅作品在内容上,今天的年轻人读来,也颇有隔阂。
然而,鲁迅已成为一种象征,鲁迅作品已成为经典,已成为文化,已成为传统的一部分。鲁迅对时事的针砭,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依然不失为警世通言。从鲁迅作品中看到的,不仅仅是黑暗与仇恨,不仅仅是匕首、投枪,还有恨其不争的大爱,还有涓涓流露的赤子之心。
我们看一下日本的中学国语教科书是如何评价鲁迅的:“关注着走向殖民地化的中国,一直呼唤国民从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呼唤国民的自立。”日本的教科书编者就是这样告诉给日本的孩子的。
语文教科书,教授的不仅仅是作文技巧,还是向下一代传递民族文化的正规渠道。我们要交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文化传承接力棒?
在日本,几乎人人知道鲁迅。这主要是由于,鲁迅一直活在战后日本的学校教科书中。
“鲁迅”的两个字,日语的读音与“老人”相近。作为文化巨匠,鲁迅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值得尊敬的老人。
然而,有一天,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年轻人谈起鲁迅,而我们的年轻人却一脸茫然,该是何等悲哀。
木不能无本,无本则枯。水不能无源,无源则竭。数典不能忘祖,割断传统的民族没有未来。
收录有鲁迅作品的日本中学国语教科书
http://s2/middle/6181bf8dg92801b365841&690
http://s9/middle/6181bf8dg92801fe730a8&690
http://s16/middle/6181bf8dg928024b909bf&690
http://s1/middle/6181bf8dg92802707782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