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历三月三是黄帝、王母娘娘生日 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情人节日

(2017-03-11 13:56:31)
标签:

杂谈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在民间有传说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在这一天,天上 天庭 仙界 会开 三月三蟠桃大会 祝福西王母娘娘生日快乐!

农历三月三是黄帝、王母娘娘生日 <wbr>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情人节日

三月三,即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不同地区对于“三月三”的定义是不同的,节日的叫法和习俗自然也大相径庭。三月三古又称上巳节。又是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

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过后,草长莺飞,柳绿花繁。溱水与洧水交汇的河边,一犁杏雨幽幽,三径桑云淡淡,万物萌动,春情勃发。河水对面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消灾除邪的祓禊仪式,青年人在河边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戏。这时一对少年男女踏着柔软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兰花,心领神会地踱到河边,走到一起。

农历三月三是黄帝、王母娘娘生日 <wbr>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情人节日

女孩仰着头调皮地问男孩:你怎么不到那边会场上呢?男孩说去过了。女孩就说:再去一次嘛!如果先到溱水,然后再到洧水,那个场面又大又好玩呢!男孩同意了,还赠给她一束芍药花。然后拉起女孩的手,两人肩并肩说笑着向远处的花林深处走去…… 

这一幕发生在大约2500多年前中国周朝的情景剧,让当时的采诗官记入《诗经·郑风·溱洧》篇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士与女在“三月三”这春情盎然的时日里,踏青幽会,互订终身。 

农历三月三是黄帝、王母娘娘生日 <wbr>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情人节日

健康、大胆、奔放、自然的爱情从“三月三”的溱河与洧河边荡漾开去。后人很重视这首诗,认为这就是“三月三”中国情人节的生活情态。因为这首诗,让原本在河南新密市郑庄公墓附近汇合后流入双洎河的溱洧二水也赋予了新的意义,“溱洧”从此变为男女游乐之处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词,而“洧外”、“洧津”两词也成了男女谈情结爱之处的专用语。

1、农历“三月三” 彭祖山朝山节,始于殷商时期,由朝拜彭祖三女儿三娥的祭祀活动沿袭而来。传说善良的三娥得彭祖真传,常为山上的老百姓施医赠药,传授养生和长寿之术,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所以,为纪念这位造福于民的女子,在她仙逝的忌日——农历三月初三,当地百姓都会上山朝拜,纪念三娥,祈?祈寿祈平安。这一风俗沿袭至今,每年该日前后数天,拜山游客络绎不绝,山上香客云集,已成为彭祖山最为热闹、场面最隆重的一大盛事,也因此形成了彭祖山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朝山文化活动

据悉,今年农历“三月三”,彭祖山风景区将盛大举办朝山节,在传统庆祝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更为丰富多彩的各式节目,为游客打造一个盛况空前的彭祖山朝山。

农历三月三是黄帝、王母娘娘生日 <wbr>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情人节日

2、农历三月初三 北帝诞   农历三月初三 玄天上帝万寿

 比“二月二”更响亮的“三月三”是我国民间的一大节日。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的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三月三,也是朝鲜族人祭祀祖先的节日。这一天妇女们上山采集金达莱花制作成花面食品,用以祭祀。同时,家家备酒菜,举行春游活动。阳春三月,延边各地山花烂漫,风光明媚,春游之人,踏遍青山,留连忘返。

农历三月三是黄帝、王母娘娘生日 <wbr>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情人节日

三月三,亦是壮、侗、苗、布依等民族的传统节日。“三月木棉红绯绯,八方歌手来相会。绣球牵动千家情,壮乡歌海浪花飞”。壮族在农历三月三举行歌圩节,人们除蒸五色糯米饭和红鸡蛋以纪念祖先招待亲友外,主要是举行“歌圩”活动,盛装的男女青年对唱终日,以歌代言,选择对象,会见情人。

三月三,是侗族社交游乐节日。清晨,姑娘们到菜园采来半篮蔬菜,洗净,穿戴打扮好聚在莫嘎树下,等在那里的小伙子们伺机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便与姑娘约定还篮日期,届时回赠水果与布料。从前有对青年男女相爱,而女方妈妈将她许给一富商,定于三月初四出嫁。初三这天,相爱的这对情侣在莫嘎树下,悲愤欲绝,跳潭殉情。为纪念他俩,每年三月三,当地青年便来到这里吹笙对歌,挣脱了包办婚姻的枷锁。

三月三是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的苗族、瑶族的“花炮节”。这天,人们喜气洋洋地观看或参加富有特殊竞技性、对抗性的体育运动——抢花炮比赛。花炮是个直径约6厘米、外缠彩绸的铁环,点燃火药后,铁环被轰到场地上空。当铁环坠下时,凡拾夺者便得分。

三月三,彝族人民欢聚河边,跳起舞蹈,青年男女寻侣言情。海南岛的黎族群众在当天举行集会,预祝丰收。

农历三月三是黄帝、王母娘娘生日 <wbr>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情人节日

3、"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

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春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

农历三月三是黄帝、王母娘娘生日 <wbr>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情人节日

4、厦门人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有敬祖旧俗,叫做"三·三节",也叫做"三日节"。相传,郑成功为了实现"反清复明"的愿望,同仇敌忾,矢志不移,连听到一个清字,都感到逆耳。特别对于"清明节",把"清"字压在"明"字上头,更使他恼火,因此,他下令所在地的人民不要在"清明节"扫墓,而改在"三月三"敬祖。还有另一个传说就是清军被郑成功军队击败后,乘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他们侵略厦门、金门,毁城折屋,烧杀淫掠,造成"嘉禾断人种"的惨剧。幸存者三月初三才回到岛上,他们无法弄清死去的亲人被害的日子,因此在三月初三这天共同祭祀。一年复一年就成为了风俗。

5、汉族传统节日,旧称“上巳日”,时在夏历三月初三日。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农历三月三是黄帝、王母娘娘生日 <wbr>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情人节日

6、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台湾府志》)。

7、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8、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9、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农历三月三是黄帝、王母娘娘生日 <wbr>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情人节日

10、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11、萬山?神聖誕日

萬山?神的??v:萬山?神姓沈名萬山?飞坪檬?扶弱?家有一聚?盆,能聚萬物?能追積欠?物,萬山?神名?,展轉相??有求必??只有心存善良,做好事,萬山必得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