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因材施教”到“因性施教”

(2010-07-07 15:03:58)
标签:

杂谈

分类: 视点

走出儿童教育忽视性别差异的误区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女性都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她们也经常被称为“弱女子”;于是就出现了“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等等诸如此类的名言名句。
然而,当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却发现:从中小学到大学,男生的学业成绩开始普遍落后于女生;厌学、网瘾、暴力等青春期问题,男孩的比例又总是居高不下,远远大于女孩。因此,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开始向我们的社会和教育体制追问:“男孩到底怎么了?”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与儿童心理学博士李文道、赵霞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男孩身心发育显著迟缓于女孩,并且具有容易冲动而控制力较低的特点,由于学校和家庭长期忽视因性施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男孩成长危机……
那么,究竟什么是“因性施教”?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和老师来说,又该怎样实施“因性施教”的教育策略,进而走出儿童教育忽视性别差异的误区呢?
 “因性施教”从何而来?
从清末民初追述到秦皇汉武的时代,在形形色色的私塾、学堂里可都是清一色的男子,女子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此时,接受教育的主体都是男性,没有性别之分也就不存在“因性施教”了。
但是在上世纪初,全社会为了释放出一种争取妇女权利解放的信号,在中国出现了许许多多女子学校。而这些女子学校,自然会更多地针对女性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来安排课程。因此,对于这样的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就是我们所谓的“因性施教”。
因此“因性施教”,并不是什么新兴概念。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进步,男生和女生之间已经平等而且不再授受不亲,男女混合编班接受学校教育已经成为普遍的事实;于是这时再提“因性施教”似乎又是一个新鲜词了。
有专家认为,所谓“因性施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男女学生智力和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各种措施克服性别的刻板印象,有针对性地开发两性各自的智力和潜力,塑造和发展学生健康的性别心理特征,发展其优势,弥补其劣势,并按照教育的目标要求和理想的健康人格的标准,使男女两性的智力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得到完善。
其实,从以上的界定不难看出,“因性施教”就是一种根据男女生心理和智力的发展程度,对他们各自的长处加以充分发扬,对他们各自的短处和不足予以弥补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由此可见,从根本上说“因性施教”的本质其实就是孔子所提出并践行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只不过“性”比“材”更加具体和明确。在复杂的教育实践和琐碎的现实生活中,两性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客观差异,就说明了“因性施教”并不是在故弄玄虚,它就是“因材施教”在新时期的延伸,同样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的启示
“因材施教”的概念是宋代朱熹根据自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概括出来的,更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是其一生教学实践都贯穿着的一个教学原则。在今天,这一理论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和认可,已经成为个性教育和个性教学的一种有创意的教育方法。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其实,在《论语》中我们还能发现很多类似的故事,这些都是体现孔子践行“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能够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先决条件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在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适合于成为那一种“材”的前提下,用相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向某个方向发展,以求人尽其“材”。
孔子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其“因材施教”的理论指南,在教育实践中强调“教人各因其材”。也正是因此,他教授的三千弟子中有“贤人七十二”,这些学生同样是学习“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但他们的能力却各异,有的长于军事,“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有的长于行政“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有的长于外交,“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史实表明,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和实践造就了门下诸多栋梁之材。
诚然,教育发展到今天,对“因材施教”已经取得了广泛认同;然而一般情况下教师却都片面地认为,学生的心理差异只是他们个体的差异,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差异必然也应当包括着性别差异。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女子自古就能和男子一样平等的接受教育,在孔子的三千门生里有一半是女子;那么,我想孔子在教育女弟子的时候必然也会根据女性的不同特点加以教导。“因性施教”就是“因材施教”的延伸,如果在今天我们没有做到“因性施教”,那就没有真正地实行好“因材施教”。
然而,事实上,由于受到社会对性别的认识以及教师教育观念等影响,“因性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当今教育领域中并没有因为“因材施教”的大行其道而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们离“因性施教”还有多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国上下都在埋头提倡“因材施教”;现在当我们抬起头时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男孩怎么了?于是乎,有专家学者便开始呼吁从“因材施教”到“因性施教”,即便如此,仍然还有不少人胸怀疑惑的目光在教育改革进程中观望不前,个性化教育、“因性施教”仍然举步维艰。
李文道博士认为:“最大的困扰就是观念问题。人的观念很难转变,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个性差异性的存在,理论的贯彻就存在障碍。现在的教育还没有给性别的差异以足够的重视,男女平等不等于抹平男女差异,教育不应该成为一种无性别教育。令人欣喜的是,北京市教委已经开始探求各学校体育课分性别教学了,相信因性施教的充分实施不会远。”
是的,在感慨叹息之余,我们还能看到地方教育部门开始启动“因性施教”的些许令人欣慰的措施;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许多发达国家很早之前就开始施行“因性施教”的教育方式了,例如:
美国一些学校,还有英国几所著名院校,实行男女分班不分校,就是部分课程,男生女生分班教学,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实现差异,但是教学大纲和评价制度男女保持一致,这样施行“因性施教”,充分重视了孩子们的性别差异,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
而同时,美国家庭和社会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的教育开始很早。一家人走近一扇大门时,母亲站住不动手,而让3岁的儿子双手吃力地抓住门把,慢慢地打开门。理由是:儿子是小男孩子汉,应该学会照顾妈妈。就因为3岁的孩子是男孩,所以,就要勇敢,就要有责任心,就要照顾女性。教男孩要有男人气,教女孩更细心,是美国父母心中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育儿观。假如母亲送儿子上幼儿园,而孩子哭着缠住妈妈不肯放,妈妈只要对儿子说:“你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能哭的。”男孩就会强忍住泪水,松开手。
同时,在美国幼儿园的厕所也是分男女的,幼儿们分门进出。里面的设施完全按正规男女厕所所设,只是比例缩小而已。幼儿入园第一天,认识厕所便是第一课。男女厕所的门上,分别贴着男女标志。
然而,在中国,当今的男孩子们越来越没有男子气,甚至在全国性的男孩选秀节目中出现了比女孩还秀气的男孩,网络上更是掀起了一场“伪娘”风,“面色苍白、女性气质的青春期小男生,甚至成了新一代少男少女的审美取向”。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有效推进“因性施教”,避免这样的现象愈演愈烈,使男孩充满阳刚之气呢?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及时解决幼儿园及小学教师的性别结构问题。有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中男教师偏少,特别是小学男教师的比例仅在10%以内。教育专家们认为,中小学师资结构的严重不平衡,是造成当前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师是孩子成长的引领者。小学男教师偏少,没有阳刚之气,就不利于培养小学男生吃苦、拼搏的精神和责任感,“这样,到了以后的中学、大学阶段,他哪来的冒险精神和冲劲呢?”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适当增加男教师的比例是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调控好的一个大问题。近日,有报道称江苏省今年将招收300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男生,其目的在于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全省每所幼儿园有1名以上男教师。这样的举措,虽然只是一省一地的做法,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部门逐渐开始重视这一问题。
其次,应该从根本上摈弃应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孙云晓在其《拯救男孩》一书中认为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之一。全国初中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武昌粮道街中学校长王朝文认为,这是“应试危机”,“只能说现在的应试更适合女生,男生比较占优势的动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通过现在的书面考试方式往往难以检测出来,而且男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很多在工作中才有所体现,比如服装设计师、厨师,我们通常认为应该是女生干的工作,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男生做得比较好。”由此可见,男孩成长的危机绝非仅仅是生理发育迟缓的问题,男孩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流行文化走入忽视性别差异的误区。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势必要从根本上摈弃应试教育,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由此可见,推进“因性施教”的教育原则已经成为挽救儿童教育问题,拯救男孩危机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在推行“因性施教”时还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
1.“拯救男孩”亦勿忽视女孩,有效结合“双性化”性别模式推进“因性施教”
所谓“双性化”性别模式,就是指从个性角度来讲,应体现为男性以阳刚为主,刚中有柔,而女性则以阴柔为主,柔中见刚;从知识能力的发展来讲应强调男女共进,取长补短,既具有性别特色,又能优化整体心理水平。因此,我们既要反对无性别之分的所谓“平等”教育或随心所欲的所谓“性别”教育;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健康的性别心理就应该是:一个个体既具备男女之共性,也具有男女之个性,既可以摆脱性别角色标志的束缚,又不失自己的性别本色,“从心所欲不逾矩”。
2.从生理特征出发,但不忘心理特征现状,全面推进“因性施教”
人类教育的内在依据是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而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则是遗传素质及其生理成熟。我们必须看到,男女两性在后天生理发育与成熟的速度方面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儿童,往往在身体的发育方面有着很大的落差,由此导致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的心理水平并不一定同步增长,其心理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出入。所以,“因性施教”应结合两性生理发育的特征来进行。个体现有的心理状态也是我们进行“因性施教”的一个出发点,性别教育应因势利导,而不能脱离个体已有的性别心理特征来进行。因此,鉴于生理和心理成熟方面所存在的性别差异,我们的教育必须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不能“一视同仁”。
总之,无论是“因性施教”抑或“因材施教”都将更加深刻地为我们诠释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内涵,更有助于让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我们的教育回归生活、回归本真;让我们一起从“因材施教”到“因性施教”,走出儿童教育忽视性别差异的误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