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天才是端午节,但几乎一周前人们已开始吃起粽子了。这既是商业时代的“粽子诱惑”,也可见粽子文化的深入人心。
按说粽子也吃了几十年了,却没有仔细思考过粽子的形状,为什么粽子是有角的?
那么,这个问题有意义吗?应该是有意义的。因为作为一种节日食品,一般都有其深刻的寓意。比如中秋佳节,要吃月饼,为表达圆月、圆满、团圆之意,月饼被制作成为圆形的饼;又如元宵节,要吃汤圆,汤圆的圆也是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而粽子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其形状一定也是具有深刻寓意的。
查了关于粽子的资料,知道了粽子原来又名“角黍”。粽子最先为我国古人祭祀祖先所用的食品,做成角的形状是为象征传统祭祀所用的牛角。南北朝后,民间有了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但这个传说里,粽子的形状是经过变化的。最初,百姓将竹筒装的粽子投入江中祭拜屈原,但粽子却为蛟龙所食,后来屈原托梦告知百姓,必须用艾叶包米并用线扎住,而且,要扎成菱角的样子,这样蛟龙会害怕而不敢偷食。从此,粽子的形状改为了如今的菱形角状。如今,粽子的形状不仅为菱形,也有四方形的,但无论怎样变化,粽子总是保留着“角”,否则,似乎无法被称为粽子了吧。
当然,查到此处,粽子为什么有角应该有了答案,但既然是传说,我这个今人应该还是可以畅想一下的:粽子的角难道只是祭祖的牛角或是一个神话传说?上个月,我到湖南岳麓书院,在屈子祠前的一个奇遇,令我对粽子的形意有了另一种大彻大悟。
原来,为纪念湖湘文化第一人的屈原大夫,岳麓书院在清嘉庆元年建造了屈子祠,上世纪三十年代遭兵毁,2006年屈子祠由湖南大学在岳麓书院内重建完成。奇怪的是,我在屈子祠前一条小溪的溪边细竹林间,发现了一块与环境极不协调的突兀而出的顽石,这块顽石犹如一个巨大的独角,冲破土壤,直刺苍穹。
这块屈子祠前的顽石必有来历,且必与屈原有关。联想到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我曾将此特立独行的顽石命名为“独醒石”。而时值端午吃粽子之际,我又联想到此石的形状,是不是正像一只粽子呢?无论此石从何而来,又是为何而来,我们都可以将此石看作为屈子祠前一只永远供奉给屈原的巨大“石头粽子”!
而从粽子再联想到“独醒”,粽子之所以有角的答案也有了我自己独特的新解:粽子的角,正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独醒”精神啊!
http://s1/middle/618102dfga3dd755cb050&690&690
(“独醒石”——“粽子石”)
参阅:深思高举独醒石——端午小祭屈原大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