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治炎症:还管不管机体的平衡了?
(2009-10-13 10:41:11)
标签:
诺贝尔细菌抗生素炎症平衡杂谈 |
抗生素因其在治疗炎症上的作用,曾被称为“20世纪的神药”,但是,它的副作用也一直被有识之士清醒地意识到。
青霉素发明后,固然救了很多人的性命。但是,它的发明人弗莱明却提醒医学界,滥用抗生素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上世纪7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的吉尔伯特教授指出:“终有一天,80%~90%的传染病,会对抗生素产生对抗性。”
人们的误解是,以为生病都是微生物导致的炎症,只要使用某种抗生素就可以了。人们忽略的是,无论什么微生物,人体自身都有对付它们的方法。过分地依赖或使用抗生素,会破坏人体中微生物的平衡,导致许多疑难疾病的发生。伊利诺斯州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公共卫生与药物学教授马克•拉沛(Marc Lappe)指出:“由于每一种新的抗生素都会引致百万种具有对抗性的细菌产生,因此,我们(指传统西医)所导致(指药物引起的后果)的细菌,数量会远远超过我们所有可对抗它们的药物。”
自从我们发现了微生物后,认识到许多微生物能致病。这当然是一次巨大的进步。这次进步使外科手术不因微生物的干扰而失手,成功率无数倍地提高。但另一方面,这一成功却诱导我们进入一个以为只要消灭这些致病微生物,就能保持健康的误区。当然,灭菌、消毒,清洁环境的设想和做法,给我们的健康增益不少。可是,人们又发现,如果把婴儿置放在无菌室里生活,一出来便可能因感染而死亡。为什么,因为不让他接触微生物,他就不能获得与微生物相适应的能力。继而我们又发现,在人体里原来就有许多无害的、有害的微生物共同生活,只要它们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我们就不会生病。
这说明,如果我们把某些问题绝对化地付诸行动的话,很容易引发灾难。
其实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大自然能生息繁衍,也是要遵循适者生存这个规律的。人类种族如此繁衍不息,说明人类的生命与大自然已经十分融洽。《内经》一开始就阐明自然与人的生命的关系。但这个道理却遭到一些只学了皮毛的现代科学的学者的嘲笑。问题是随着科学研究进一步地深入,新的发现却嘲笑了他们。原来无数微生物在人体里起居作息,保持平衡,不仅保证它们自己的生存,也维护了人体生命的生存。现代分子生物学家们研究,他们发现,人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里,也有许多微生物存在,他们在远古时代,就与我们的细胞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但是,它们的DNA却与我们不同,而与一些细菌类似,能自己独立复制。如果说它们出了毛病,我们的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人体里没有这些微生物,或者它们的分布区域或数量受到影响,也会生病;搞得不好,同样会危害生命。
所以,我们对于抗生素的应用,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能因为它的应用破坏了人体自身的平衡。
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却让人痛心疾首:现在到医院治病,医生几乎对很多症状,都一而统之称为炎症,治疗也几乎一而统之使用抗生素。发热是炎症;疼痛也是炎症;腹泻为肠炎;呕吐则为胃炎……治疗能在短期内起作用的,则称之为急性炎症;治疗不能在短期内起作用的或无效的,则称之为慢性炎症。例如慢性鼻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胃炎、阑尾炎、肠炎等等。然而患者上门,医生明知使用抗生素无效,则仍然照用不误。这种医疗方法,使许多人感到:“西方的医药‘进步’,人民的健康退步”。
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发明很快、很多,但因滥加使用,破坏了人体内的菌落平衡,才导致“健康退步”。
那么,如何有效地治疗炎症呢?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因人而异,辩证论治,切不可千篇一律。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机体的平衡,使患者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