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美教育的十大根本区别

(2011-04-26 10:33:07)
标签:

杂谈

教育

分类: 校园-关于成长

    我们一直都在讲,中国与美国的教育到底哪个优秀,到底哪个对孩子的未来更有帮助。事实上,一个国家与一个国家的传统和教育机制不同,我们不能做出根本或者是本质的区别。但是,从教育的过程中来看,还是能找出两者之间最基础最表面上的区别。

    小鱼儿接受过15年的中国教育,接受过四年的美国教育,当然在美国的时候也接触过许多的小学教育和初高中教育,因此,小鱼儿个人认为,在此唠叨一些关于中国与美国的教育之间的差异还是有点资格的。当然,以下观点全属于我个人的看法,大家有不同意见可以礼貌提出。希望赞同者支持,不赞同者轻轻拍砖就好,不要过于动怒,或者是不文明。

    一、教育的重点不同

    在中国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培养孩子们,给孩子们传授知识的时候,好象并没有太多地关注学生自己的兴趣点。而是把所有的知识都一股脑地传输到孩子们的脑海里,根本没有想过,哪些知识是孩子愿意学的,哪些知识是孩子讨厌的,甚至不愿意接触的。反正,只要是教学大纲里提到的知识,管你爱看不爱看,都得努力掌握到。一是为了应付考试,二是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三是为了让孩子们做听话的乖孩子。因此,中国的孩子就成了被动的教学实验品。机械化的或者是程式化的教育方式抹杀了孩子们的主动。孩子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悦自己而是为了取悦家长老师和社会其他关注他们的人。教条化的,疲于形式的教育方式教会了孩子们应付和虚假。

    在美国读书,孩子们的学习从小到大都是主动性的,许多老师会在和新的同学们见面的时候,就告诉他,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老师只不过是起一个引导的过程,因此,你一定要依你个人的兴趣去选择学习。喜欢学什么你要自己想,想学什么东西你也要自己努力去学。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帮助和辅助的作用。而不是主动引路人。所以,一般情况下美国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觉得相当主动,灵活,甚至是带着高兴,兴趣的心情去学习的。因此,他们看上去学习起来就没有中国的学生那么辛苦。

    二、教育的目的不同

    在中国的教育来看,我们为了强调以后学生们能把未来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因此,小学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们就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甚至许多还没有上小学的小孩子们就开始接触小学的知识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中国的人太多了,面对的竞争也实在是太多了。因此为了让孩子们以后有一个好的归宿,从小抓起是应该的。因此,中国的小孩子年龄很小,就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唐诗,甚至可以计算上百上千的数学计算了。这,甚至成为了许多家长们相当夸耀的对象。看自己的孩子有多聪明,能比同齡人掌握更多的知识为自豪。因此,中国的教育就让孩子们死记那些公式,死记那些成语唐诗等。只是单纯地一种简单的记忆方式,并不能开发出孩子们的思维和创造力。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想象的社会,谁的想象力强大,谁能创造出不一样的事物,那才会在社会上强有力地立足。这点,中国的父母们应该要好好想一想。

    在美国的教育体制来看,他们不重视孩子们的基础知识,甚至也不强调孩子们去记住那些公式等等。我记得有一次我把美国的高考数学卷给我的几个侄子们做,他们惊奇地发现,美国的高考数学卷子里关于数学的一些公式都给列在卷子上,就大嘲笑美国的学生太傻等一类的。实际上,美国人不重视这些,他们认为这些公式为什么非得要记在脑子里,这些公式如果不知道或者是不明白的时候,完全可以去查资料。那么美国的学校重视什么,他们重视的是开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孩子们这两方面的思维和素质是他们抓得最紧的。因此,在美国看上去傻乎乎的学生却做出了令人惊叹的高能力事件,这也不足为怪。

    (此条话外话:许多全世界知名企业很少吸收中国学生,这点,也要引起中国父母们的深思)

    三、教育的过程不同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里,或许大家都有这样的记忆,老师在讲语文课的时候,会让我们罗列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维,或者是在要我们划出什么课文的重点,还有就是例如数学课,老师也只是简单地把数学公式告诉同学们,都不用讲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数学公式等。我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画了一张图,我很奇怪,我就问老师,是什么意思的图,老师说,这个没有意思,就是一个公式。我继续问老师,为什么这个公式最后表达的方式要用这样一幅图表现,而不是别的另一幅图。结果,我在课堂上被老师骂到吐血。因此,我也只好乖乖地闭嘴。老师们都喜欢问题少的同学,喜欢那些没有问题而学习还好的学生。甚至就算是有问题的学生,老师也会规矩地告诉孩子们,一定要举手回答问题。试想,如果有三个孩子的问题一样,或者是近似一样,老师光是回答问题就得好长时间,一堂课不是很快就过去了。

    在美国的教育体制里,老师允许孩子们在任何一个环节就出现的疑问进行提问,当然你提问的时候也不必非得举手示意老师,而是张开口讲就可以。比如:对不起,某教授,我有一个疑问……然后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停下来和你探讨这个问题。这样,或许和这位同学有相同疑问甚至是引申出来的疑问就可以一下子得到解决。不用担心因为你的这种提问方式会让美国的老师生气,如果放在中国可能老师会觉得你是故意破坏教学气氛,可是在美国,老师是鼓励学生们这样做的。学生来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惑的,如果你不让孩子们提出问题,又如何解惑呢?因此,中国的教育强调纪律,而美国的教育强调有惑就问。

    四、实施的教材不同

    大概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教材版本,甚至一个地区会出现好几个教育的版本,比如有什么人教版的,有鲁教版的,有苏教版的,有湘教版的,总之地方为了争取在图书上有一份额利润,因此,各种各样的版本就出现了。当然,我们也没有权利说这是分版本的方式是不对的,至少我认为,这不利于中国高考的统一录取。因为有可能版本的难易程度不一样,而导致地方知识结构的偏差。我还是觉得,以前只有一个教育版本的年代挺好的,全国上下学同一种版本的图书,考同样的卷子,也没有什么偏重偏轻之说了。

    在美国,教材也有种类,但是他们的教材相对中国的教材来讲,就显得十分简单了。没有中国教材的那些章章条条的。在美国,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知识,我们都知道他们的数学能力很弱。我也在某些文章里讲到,我的导师甚至不会计算百分比而求助于我的趣事。实际上,美国人乏于计算这件事,全世界人都知道。他们若是离开了计算机,还真不知道如何生活呢。但是,就算如此他们的计算能力差,可是美国人的生活依然如此丰富。那就是因为他们的教育还是强调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教育的负担不同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是分两个部分结构的,其中有一个暑假和寒假。按最一般的时间来计算来计算,中国的学生平均一年的上课时间大概会在八个月左右,而这八个月的时间里,孩子们的正常上课时间大概一天会在八个小时。再加上平时周末或者是暑假寒假的时候,孩子们还要参加这样那样的校外补课活动,如果粗略计算一下的话,中国的孩子可能在求学的阶段花在学习上的时候一年会超过十个月都不至。也就是说,中国的孩子的学习负担是相当重的。几乎没有玩耍和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了。因为缺乏主动能动性,孩子们的生活也被机械化。在家长和学校的安排下,单调亦或重复地做着同一件事情,就算好好学习,时间长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

    美国一般的学校上课时间短,或者是一年放假的时候也较长,大概一年内,美国的学生只有一千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进行学习。通常在学校的时候,他们也不是天天就在课堂上,而是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校举行的活动或者是兴趣小组的活动。因此,孩子们自主的时间比较多,可以用自主的时间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活动,一旦自己在时间上有了主动支配权,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就变得很乐观很明朗了。

    六、教育的测评不同

    既然是教育就得有一个验收或者是测评的过程。那么中国的教育测评一般是什么呢,自然是考试,然后是成绩。而且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考试可不仅仅是分什么期中或者是期末,甚至还有什么一周小测评了,一月测评等等。这就让中国的学生们疲于考试中,在考试中都变得相当麻木了。还有最令人担忧的一点就是,学校为了避免孩子们抄袭,把同学们看得如同是罪犯一样地防着,其实或多或少地就会让孩子们之间亦或是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也会让他们产生不信任感。就是因为大家太看重成绩了,因此,每当考试的时候,有些学生就会变得相当紧张,如临大敌。成绩一出来,高低分数一排名,几个学生欢喜,几个学生愁苦?考试的目的不是淘汰,或者是评分排名,而应该是补缺才好。

    当然,美国也是会考试的,只是美国的考试不象我们中国的考试一样,一般情况下,老师会告诉同学们,你们可以进行作弊,但是老师如果发现了,就一定会给你的信任上扣除多少多少分,而且也会给你的卷面评零分。这样一种情况下,许多学生为了诚信就不会作弊,即使是作弊了,他们也会在良心上遭受折磨。一般情况下,美国的老师不评分数,他们在孩子们的考试过程中寻找到孩子们自身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这些不足,对孩子们提供帮助。比如孩子们在某个知识的环节上出现了问题,那么教授就会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再重点的讲解。让孩子们重新认识并思考这些知识。

    七、教育的规模不同

    你知道中国的一个班级会收多少学生吗?或许你不会知道。因为这种小细节常常被我们忽略掉。可以讲,中国的老师力量相对还是比较单薄,数量还是不多。因此,一个老师带多个学生的事情是常有的。我记得当年我那个班级是省里的重点高中班,除了我们正常的因成绩好的被分到一个班级的55个人之外,还有8个拿了高价学费而进入这个班级的同学,因此,一个班级就会有63个同学。我只记得当时,我坐在那里前后都不能转身,而且出过道的时候,都要侧着身。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国的教育规模,也就是中国的师生比例过于小。

    但是在美国,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是不会超过三十几个的。通常,在孩子们入学的时候,会有一些选择供孩子们选择,那就是你选择小班还是大班,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小班上课的学生的话,你就可以选择小班,如果你选择大班上课的话,你就可以在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上课,当然两者的收费是一样的,不会有额外的收费。还有,美国在学生的班级人数上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他们规定,最大的班级也不能超过三十人,如果多一个人,那么这种行为就是违法的。就算你为了多招一个学生多一些收入,学校也是不允许的,因为美国人讲诚信,他们可不能为了眼前的多出来的一个学生而失去自己的诚信,害了自己以后的收入来源。

    八、师生关系的不同

    通常在我们中国,有这样的一种传统,那就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尊师重教,而且我们中国的教育传统是把老师比喻成父,把老师的形象威严化,把老师的形象高高在上化,这其实反而不利于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和谐相处。把老师权威化,反而是给教育制造了一个最大的绊脚石。

    美国的老师没有什么权威可言,也可以说,在美国当老师是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随时有可能你会接到学生或者是家长的投诉,甚至还有可能卷进官司里。因此,美国的老师都过得小心翼翼,生怕讲错一句话而进了牢房了。美国的老师一般和颜悦色,更象是孩子们的大朋友,只有这样处朋友的关系,经常和孩子们坐在一起聊天,才会让美国的老师得到最大的欢迎度。放低自己的心态和身姿,把自己当成是他们中的一部分,这才是美国最优秀老师的心得。美国不建议学生们盲目地崇拜老师,因为这样会让老师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成为权威,而导致对孩子们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九、攀比的心态不同

    在中国,孩子们的成绩下来后,家长在关心自己孩子的成绩的同时,也会询问别的孩子的成绩,如果从孩子这里打听不到什么,就会打电话问老师,甚至还和孩子的同学家长进行交流。当然,这种现象是少数,更多的情况是,老师会把你孩子在班级的排名写在成绩单上,发到你的手里,这样你就会大概知道你的孩子在班级里的学习情况了。所以,讲就是,中国的成绩是公众化的,全天下的人都可以知道。这方面体现最严重的就是什么高考状元,全国高考状元等一类的攀比心理。这种心理实在是令人不耻。公开化的成绩,让中国人的学习能力成了一个透明体,实在是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而在美国,成绩是属于个人和家庭的,因此,你没有权利从老师那里探听到别的孩子的成绩,也不能从你孩子的成绩单上得到你孩子在全班的排名情况,除非你的孩子如果要报考大学了,才有可能在老师那里得到你孩子在全校的排名情况。因此,孩子和家长没有成绩的压力,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事情发生了。我们常说,中国孩子的压力大,压力大来自哪里,就是来自成绩的透明和公开化。

    十、课外活动的不同

    孩子们也是有课外活动的,但是在中国的家庭,孩子们的其余时间都是被学习占得满满的,就算是没有作业了,家长也会让孩子们去学些这,学些那的,反正就是用知识先把孩子的时间占满了再说。很少有时间让孩子们出去玩一玩。这样,才会导致许多孩子为了玩而偷着去做一些事情,例如偷家长的钱,逃课去玩游戏等。我就在想,如果我们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做这些事情,孩子们会不会在正常的上课时间里好好地学习呢?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剥夺了他们的课外时间,才会导致他们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还有就是中国家长太过于娇宠孩子。只要孩子们张口要东西,他们是来者不拒,过多地给孩子们零化钱,其实并不是件好事。还有,中国的家长似乎并不愿意让中国的孩子们进行一些真正意义上的社交活动。

    美国家长在这方面做得相对好一些,他们不会因某件事情故意剥夺孩子们的课外活动时间,而是鼓励孩子们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这有足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如果在知识和健康之间选的话,美国家长宁可需要健康而不需要知识。当然,美国家长会和孩子们达成协议,只要你想要零化钱,那么你就要经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比如,你可以整理你自己的房间,你可以帮助家里人洗衣服或者是打扫房间,等。这样,就让孩子们早早地认识到,如果需要钱的话,就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获得,而不是无劳就能获的。还有就是,中国的家长在孩子有什么活动的时候,都是自己出钱,而美国就不一样了,孩子们参加活动,就要用自己得到的零花钱去参加了。家长是没有义务(当然许多家长还是会给孩子的)给你提供这些钱的。

    现在中国的学生为什么觉得人际关系难处,就是因为没有从小进行人际关系的教育,而美国人到哪里都可以很好地适应,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开始进行人际关系的锻炼了。

 

    以上是小鱼儿针对中美教育的粗略见解,希望大家看后有所认识并对你的教育方式有所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