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论宋哥窑金丝铁线的形成原理兼驳伪专家的“染色”说---哥窑疑云

(2013-04-22 09:22:47)
标签:

娱乐

     很长时期以来,宋哥窑瓷器上的金丝铁线形成的原理被一些“专家”说成是人工“染色”所致,这是伪专家不负责任的胡言乱语,对宋哥窑瓷器的收藏和鉴定产生了极大的谬误导向。

    宋哥窑瓷器胎、釉和表现形式是独特的,釉呈酥光,开片有的是“金丝铁线”,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它的独特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认为,凡是呈金丝铁线的哥窑瓷器是施用了一种独特的釉料,烧成后呈酥油质感,开片形成两种现象,一种大片为无羁的“铁线”,一种小片为有规律的“金丝”。这两种开片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生成。大片铁线形成在先,开裂较深,深至胎骨,黑色的胎质(有的是化妆土)在高温下渗入裂隙,颜色呈黑色。在“铁线”形成后,特殊矿物构成的釉料也在进行收缩变化,由于釉表已经被铁线割裂成若干个不规则的块形,在这些块形中,收缩变化的釉面也形成了皱裂,这种皱裂是在高温冷却中产生的,裂隙的边缘首先冷却,中间部分冷却在后,所以釉中及裂隙的呈色现象不一。粗的“铁线”深至胎骨,胎的颜色物质在高温下弥补裂隙,冷却后呈现黑色。釉面的裂隙都在浅表,象似割断的植物茎叶,那断面上凝结的汁液显而易见,同样的道理形成了黄色的“金丝”。釉面的裂隙是在粗深的铁线的裂隙中影响形成的,从铁线上生发出无数根平行的细细的裂纹,这些裂纹的末端相互联合,形成了一片片的“鱼籽”,这些“鱼籽”四面平行的手臂攀附着铁线,呈无数个金黄色的花朵盛开在铁线形成的不规则的框架内,形成了金丝铁线。这些“金丝”是集中产生的,无论“铁线”块垒大小,它们都是有规则地展示,而铁线是无规则的,长短大小形状不一,二者相应成趣,窑变神斧天工,是釉料和技术的浑然天成。

    这种带有鱼籽形状的金丝铁线在哥窑瓷器中应该十分罕见,更多的是宋之后历代仿造的大开片或“百圾碎”。鱼籽纹只是在2008年才被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花费40年时间研究成功,只烧成了两件在北京展览,但哥窑的酥光釉未能成功。这就是说,仿哥窑带鱼籽纹的金丝铁线大师都不能仿造,更何况民间的作坊工匠。但疑惑的是,如此珍贵的宋哥窑瓷器(有网友说此等哥窑是宋代官窑登峰造极的产品)竟然发现了五件之多!(本人收藏了2件,朋友有一件,网友有两件)这就是这种宋瓷的来历或有问题。新造?窖藏出土?疑窦丛生,请朋友分析。

http://s2/bmiddle/617d5597gdae987705db1&690
执壶


http://s8/mw690/617d5597gdae969ede2f7&690
有规律开放的鱼籽纹
http://s4/mw690/617d5597gdae96c5185c3&690
无规则的“铁线”纹    红色浓处为土浸,壶内满布
http://s11/mw690/617d5597gdae96f69c1fa&690
投壶
http://s15/mw690/617d5597gdae9b859057e&690
毛正聪发明的“鱼籽纹”    可见釉非哥釉
http://s13/mw690/617d5597gdae9bc7990ec&690
澄泥做胎的哥窑洗   裂纹深的竟然是“金丝”(近圈足可见,是胎色)  浅的是“铁线”,釉色
http://s16/mw690/617d5597gdae9bec3106f&690
哥窑莲花温酒碗   百圾碎纹片是黑色的,从底足露胎看,显然是被黑胎浸染所至。
http://s16/mw690/617d5597gdafb8a6d367f&690
哥(官)窑大洗上的金丝铁线   金丝不是鱼籽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