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苑杂谈》之四十六
中药的口感
熊光明
中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认为凡是治病的良药都是难吃的苦药。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不知误导了多少人,使人们认为中药都是苦药,越好的药越苦,越难吃。真是如此吗?否!读者们欲知中药真正的口感滋味,且听我一一道来。
笔者不满十二岁就入行当中医学徒,老师安排我既要读医书学临床诊疗,又要做药工学中药加工炮制,还要学制剂做各种膏丹丸散。几十年来我反复品尝过各种中药原药材、饮片和各种制剂的味道,至今仍可蒙住双眼,仅凭鼻嗅口尝就能辨识常用的中药品种。
在古今各种中医著作中,对于中药的嗅感和口感,都一律用“气味”或“四气五味”来表示。此“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能,并非可嗅到的气味。而“五味”则是指“辛、酸、甘、苦、咸”五种味道,虽与该药的实际口感味道大致相符,但并不完全准确和全面。有关中药的真实口感,至今还少有文著论述。笔者认为,吃(喝)中药的真实口感,并非只有苦味,也并非只有辛酸甘苦咸五味,而是十分复杂,一言难尽。
实际上吃(喝)中药的口感味道,是由鼻子和口舌共同接受形成的。先是由鼻粘膜嗅到药物散发出来的气分子,再用口腔粘膜和舌面味蕾接受到药物本体的味分子,两者相互结合形成一种刺激性的感受,并迅速传送到神经中枢,使人产生各种不同的口感。应该说,所谓药物的口感是由其香气和滋味共同构成的。
先说中药的香气。药香因浓度不同,有浓香、清香
、淡香之分。如羌活、丁香、当归、川芎都有浓香,佩兰、莲叶、桑叶、芦根都有清香,而茯苓、黄芪、葛根、党参则是淡香。药香还因其性质不同,又有花香、叶香、草香、果香、油香、脂香之分。如银花、菊花是花香,薄荷、紫苏是叶香,益母草、荆芥穗是草香,山楂、枸杞是果香,肉桂、厚朴是油香,乳香、没药是脂香等。
再说中药的滋味。中药的滋味除辛酸甘苦咸五种味道外,还应有涩味、麻味、辣味、腥味等。辛味的药物有细辛、辛夷等,酸味的药有山芋肉、乌梅肉等,甘味的药有枸杞、党参等,苦味的药有黄连、龙胆草等,咸味的药有秋石、芒硝等,涩味的药有明矾、柯子等,麻味的药有花椒、草果等,辣味的药有肉桂、胡椒等,腥味的药有鱼腥草、地龙等。
以上所举都是单味中药的口感滋味,但治病的中药绝大多数都是复方,因此患者所吃中药的口感滋味都是复方中药的味道。此外,中药还必须加工成汤剂或膏、丹、丸、散、片、酒、胶囊、颗粒等某种剂型,才能内服,因剂型不同,其口感滋味也不相同。临床用得最多,疗效最好的应属汤剂,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所指的良药剂型就是汤剂。
汤剂又叫煎剂,一般都要自己煎药。患者持医师处方从药房或药店取回中药后,放入容器加适量的水,置火上煎熬。大约煮沸约15分钟后,滤出头煎汤液,温服。数小时后,再加水煎熬第二次,亦在沸腾约15分钟后,滤出二煎汤液,温服。由于中药汤剂处方绝大多数都是多味复方,少则五、六味,多则二十余味,一般都有十余味,因此,中药汤剂的味道,实际是复合性的口感滋。其中又有主味和次味、前味和后味、气味和口味之分。一般来说补益之剂以甜为主味,解毒之剂以苦为主味,解表之剂以辛为主味,收敛之剂以酸为主味,滋肾之剂以咸为主味,温阳之剂以辣为主味。但又因中药处方的多样性、复杂性,许多处方药味混杂,需细细品尝,才能真正品出品全其味。
笔者认为,品尝方药,犹如观美术画作,又似欣赏音乐歌曲。方药有单味和多味,画作也有单色和多色、歌曲亦有独唱和合唱之别;方药有主味和次味,画作也有主色和次色、歌曲亦有主旋律与和声之分;方药有前味和后味,画作也有底色和表色、歌曲亦有前奏和尾声之别;方药有气味和口味,画作也有颜色和光泽、歌曲也有曲调和词句之别。画作的初看和细看,歌曲的初听和细听其感受不同。与之相同,中药的初尝入口和吞咽回味其感受也不同。画图先入眼的是红黄暖色和反差大的亮色,后看到的是蓝灰冷色和反差小的暗色;乐曲快入耳的是高音和长音,慢入耳的是低音和短音,而药味先感受到的是辛味和苦味,后感受到的是甜味和咸味。在临床中,真正很苦很难吃的中药汤剂并不多。
一般来说,苦味的中药多是清热解毒的品种,常用的有黄连、黄柏、大黄、黄栀子、苦参、青蒿草、龙胆草等,其中最苦并不是黄连,而是龙胆草。但此类药的使用频率并不高(约占医院方剂总数的2%左右),份量比例又很少(约占每剂处方总量的5%以下),分量比例多的则是其他味道的品种。一般在含有苦味药的处方中,常会添加甘草等甜味药调和矫味,因此良药大多数都不是苦药,而且大多数苦味药也并不会很苦。在中药汤剂中虽然含有多种药味,但混熬成汤后,其辛、酸味和咸味都会减弱,并被苦味和甜味药所掩盖,因而吃(喝)中药的口感大多只剩下苦味和甘味。药碗刚端来时会闻到到辛苦的香气,药液刚入口时会显出涩苦味,喝到咽部会感到酸苦味,喝完后回味则有香甜味。最有名的苦药黄连,也是前味虽苦,回味有甜,并非是最苦的药,真正最苦的药当属龙胆草和番木鳖。这二味药刚入口时是燥苦,吞咽时显恶苦,回味则是十分涩苦。如果是益气养血、滋肾健脾、扶肝养肺的补益之剂,都没有苦味,只有甘味和酸味,且以甘甜为主味。入口时显香酸甜,吞咽时为酸甜,回味则只剩下甜酸味。如吃制药厂生产的中成药,因剂型不同,配方不同,其口感滋味又各不相同。当今因制药技术的提升,许多中成药的剂型已西药化,致使现时的中成药演变为西化剂和传统剂二类剂型。西药化剂型的品种有片剂(如健胃消食片、桑菊感冒片等)、胶囊剂(如地粤心血康胶囊,三九胃泰胶囊等)、滴丸剂(如复方丹参滴丸、心脉灵滴丸)等,此类剂型或有无味的包衣外壳,或用赋型剂粘合,吞咽时基本无味。传统剂型的品种有大小蜜丸、水泛丸、粉散、滋膏、糖浆、口服液、药酒等剂型。其中水泛丸的丸粒小如绿豆,可用水吞服,基本无味。小蜜丸有蜂蜜矫味,且丸粒小可吞服,服用时也基本不苦。滋膏、糖浆、口服液都含有多量甜性矫味品,服用时香酸甘甜,口感不差。大蜜丸有汤丸大,服用时需分成小块,可吞服也可嚼服。吞服味少,嚼服因丸内含蜂蜜量大,多显香甜味,口感也不差。只有粉散剂,需用开水调匀吞服,其口感滋味与汤剂基本相同。
研究出成果,实践得真知。读到这里,大家对中药的口感已有了全面真实的了解。先前不少人认为黑乎乎的中药汤汁,又臭又苦,闻了恶心,吃了难受。知名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美国人视中药汤液为毒物,甚至认为给小孩喝中药治病是犯罪。长期以来西方人多认为中药是不堪入口的液体,殊不知中药是最生态、最绿色、最安全,甜多苦少,苦中有甜,香气适当,口感协调的好药。因此“良药苦口”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良药之中只有小部分是苦口药,而且这小部分苦味药也是苦中有甜,先苦后甜,并不难吃。即使是最苦的龙胆草和番木鳖,其苦味也远不如西药。我尝过西药的氯霉素粉,其苦味要比龙胆草、番木鳖苦上一百倍,只要舌上粘上一丁点,就会使整个舌头苦得发麻,久久不息。这正是:
中药有苦回味甜, 犹如观画听曲弦;
欲知世上最苦药, 西药恶苦麻舌根!
2011年4月3日
-----本博文章,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盗用转载!转载请与博主联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