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苑杂谈之二——话说中医病名

(2009-10-11 19:50:26)
标签:

医苑杂谈

中医病名

蛇皮癣

疾病分类

脱囊

癣菌

健康

分类: 医苑杂谈

医苑杂谈之二

话说中医病名

熊光明

医苑杂谈开场,首回中医辨证,

  若问本回谈什么?话说中医病名。

    上回谈了中医看病时诊断的结果是“证”,但患者去看中医,首先会问咱患的是什么病?不会问患的是什么证。此时中医也必以病名答之。

    事实上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和医案教材中,除了各类“证”的名称外,确实有很多很多病名。那么中医的“证”名和“病名”之间是什么关系?中医的病名叫什么,是如何取名的呢?我的看法是:其一、各种“证”名是中医诊断系统工程的结果,而各种病名只是辨证系统工程中的一项因素。二者之间是局部与整体,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其二、中医的病名十分陈旧原始,又杂又乱,千奇百怪,简要介绍如下:

一、以六经命名的病名

    其病名是:大阳病、阳阴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是中医以人体六条经脉的名称来命名的病名,出自《黄帝内经》,完备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这六个病名的特点是将外感疾病从初期、中期到后期,依其轻重缓急症状的不同,划分为六个阶段。实际上是对外感病各阶段症状的命名。以后发展成中医“六经辨证”的纲领。

二、以病因命名的病名

    中医认定“风寒暑湿燥火”六邪和“疫气”、“瘴气”等,都是外来病因,因此就以这些病因来命名相关疾病。如伤风病、风寒病、风热病、湿温病、暑温病、湿热病、秋燥病、时疫病、瘴气病等等。其病名散见于《黄帝内经》及《伤寒论》,至清朝中期江渐温病学派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等名医编著《温热论》、《温病条辨》、《湿热论》,广泛开发应用这类病名,后世称之为“时病”类病名。

三、以症状命名的病名

    这类病名最多。先由民俗取名,后经医家认定。如中医内科的感冒病、咳嗽病、哮喘病、痰饮病、失音病、虚劳病、吐血病、便血病、尿血病、遗精病、癫狂病、眩晕病、呃逆病、呕吐病、泄泻病、黄疸病、水肿病、遗尿病……;中医外科的脱疽病、石疽病、流注病、失荣病、脱囊病……;中医儿科的厌食病、积滞病、惊风病、夜啼病……;中医妇科的崩漏病、经漏病、带下病、痛经病等等。

四、以形状命名的病名

    这类病名多以其他物体的形状,取形比类来给疾病命名,以中医外科疾病为多。如:蛇头疔、蝼蛄疖、托盘疔、红丝疔、石瘿、石疽、茧唇、蛇串疮、燕窝疮、丹毒、鹅掌风、牛皮癣、麻疹、水痘、天花等等。

五、以患病部位命名的病名

    这类病名分布很广,中医各科都有。如中医内科的头痛、耳鸣、肺痨、肺痿、胃痛、脚气、心悸……;中医外科的颈痈、背发、唇疔、手发背、乳痈、乳癣、肠痈、痄腮、肛痔、肛漏……;中医儿科的走马牙疳、脱肛、鸡胸、鹅口疮……;中医妇科的阴挺、阴虱、宫冷等等。

六、与西医相同的病名

    西医的病名都是近代从西方国家翻译过来的,且相当一部份是先由日本翻译,再转译到我国。其中有与中医同名同病的病名,也有与中医同名异病的病名。举例如下:

(一)与西医同名同病的病名

    如疟疾病、哮喘病、痢疾病、霍乱病、胃痛病、眩晕病、黄疸病、丹毒、麻疹、天花、水痘、风疹等等。

(二)与西医同名异病的病名

    如伤寒病(中医“伤寒病”为外感病的统称,西医“伤寒病”为伤寒杆菌所致的肠伤寒病)、牛皮癣(中医的“牛皮癣”是西医的“神经性皮炎”,西医的“牛皮癣”是银屑病)等等。

    中医的病名是几千年来先由民间俗称,再经医家典籍认定的。也有的是先由名家医著初始取名,再为后世采纳,世代相传应用至今。建国以后,中医院校编了一版又一版的各科教材,共采录了近千个病名,而未采录但又没有删去至今仍在沿用的中医病名则不知有多少。

    读者听了我的介绍,一定会认为中医的病名太多太杂太乱,太原始、太难懂了,与原来心目中那高雅奇妙的中医很不相符。但事实就是如此,中医的病名确实太陈旧太落后了。若问中医病名落后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我的回答是,中医病名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对各种疾病没有分类。自古至今,中医对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从来没有按系统、部位、性质去分类。由于没有分类,必然杂乱无章,优劣并存,良莠不齐。

    至此,中医同行也许会责斥我,你是名中医,难道不知中医有“六经”分类、“卫气营血”分类、“三焦”分类和“气血津液”分类吗?为什么要贬低中医,自污门庭呢?而我的解释是,你以上所列的分类,都是中医在辨证中对于“证”的分类。每一类证,会是多种病的表现。如感冒高烧、肠伤寒、痢疾和脑炎病的中期,都可以辨定为“伤营证”。而这些病的早期,也均可辨定为“太阳证”或“邪客卫表证”。因此,以上所列分类方法,根本无法区分、界定现有的中医病名,也就无法进行分类。

    相比之下,西医的病名就比较科学,比较先进。西医对疾病的命名是建立在人体解剖,生理实验和生物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西医对疾病的分类具有实证依据和区分界定的科学方法。借此,简要介绍西医对疾病分类和命名的状况:

    一是按实质性病因分类命名。其中有细菌性疾病类(如伤寒病、痢疾病、大叶性肺炎病……)、病毒性疾病类(如感冒病、流感病、麻疹病、水痘病……)、寄生虫类病(如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血吸虫病……)、原虫类病(如疟疾、阿米巴痢疾、弓形体病……)等等。

    二是按人体解剖生理系统及部位分类命名。其中有呼吸系统病(如支气管炎病、肺炎病、哮喘病、肺心病……),消化系统病(如食道炎病、胃炎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胆结石病、肝炎病、胰腺炎病……),循环系统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血脂病、心肌炎病、血栓性脉管炎病……),泌尿系统病(如肾炎病、肾病综合征、肾结石、膀胱炎病……)。还有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类别的各种疾病及命名。

    三是按病理性质分类命名。其中有良性肿瘤类疾病(如脂肪瘤、乳头状瘤、皮脂腺囊肿、纤维瘤……),恶性肿瘤类疾病(如肝癌、胃癌、骨肉瘤、白血病、淋巴瘤……)等等。

    西医的疾病分类命名都是按科学规律界定类别,大类别之下有小类,小类之下又有子类及各病种。分类清晰,层次分明,易懂易记。不仅使医学研究、课堂教学、临床治疗都有共同的规范和标准,有利于医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也有利于患者与医师的互动沟通及选医择药,调理康复和预防养生。

    讲到这里,读者会问,为什么中医不对疾病归纳分类命名呢?

    答曰:由于中国古代重儒教,轻科技。未进行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和生物的实验研究,因此不能发现和认识有实证意义的病,并予以命名。中医对病的认识仅停留在用疾病表象分析出来的“证”的程度上。由于对病的实质不清,难以产生归纳、区别、界定疾病异同的理论、方法和标准,所以中医至今还没有对疾病进行分类命名。

    由于病名杂乱无章,临床往往发生误解。如西医的“伤寒病”,中医的病名叫“湿温病”;而中医的“伤寒病”,却可能是西医的感冒、流感、肺炎、脑炎等多种发热病的早期。中医的“牛皮癣”病,并不是真菌感染的癣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皮肤瘙痒性疾病,西医叫“神经性皮炎”。而西医的“牛皮癣”又叫“银屑病”,属于红斑鳞屑性疾病。中医的“蛇皮癣”,西医叫“鱼鳞病”,属于遗传性皮肤角化病。众所周知,所谓“癣”乃癣菌致病,必须是由癣菌(真菌)感染产生皮肤损害的病才是“癣”,而中医的“蛇皮癣”和“牛皮癣”都不是癣菌致病,叫做癣大错特错。如医师或患者听到“癣”的病名,就用抗真菌的药内服外用,其结果不但没有疗效,反而会使病加重,还会产生药物的毒副反应。

    遗憾的是,多少年来中医病名的陈旧落后,一直没人重视。上至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下至各级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至今还没有建立中医病名学学科,也没有谁去清理规范现有的中医病名。致使中医看病时很难用准确的病名来告知患者。

    至此读者会问我:现在中医看病是如何给患者讲病名?你作为名中医又是如何告知病名呢?答曰:现在的中医看病,几乎都是用西医的病名向患者告知。一般先说西医病名,再谈中医辨证的情况。这就是中医界普遍认同的“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我也是这样做的。我在看病时先辨病,再辨证:先讲西医的病名,再讲中医的病名和辨证。凡是与西医病名基本相近的中医病名,如西医的“唇痈”,中医叫“唇疔”;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中医叫“红丝疔”等,我都会告知患者。如与西医病名明显不合,或太陈旧难懂的中医病名,如“白庀”(西医叫“银屑病”)、“蛇串疱”(西医叫带状疱疹)、流注(西医叫转移性脓肿)、气瘿(西医叫单纯甲状腺肿)、肉瘿(西医叫甲状腺囊肿)、脱囊(西医叫阴囊炎),鼠乳(西医叫传染性软疣)、失荣(西医叫淋巴瘤或其他转移癌)等,我都不会讲出来,以免使患者误解。

    对于西医研究少、疗效差或病情复杂,西医诊断不明的疑难杂症,我则会以中医病名或辨证的类型告知。我这样做,并非背叛中医,或将中医西化,因为中西医结合本来就是发展中医的途径之一。时至今日,中医受到西医(现代医学)的冲击是必然的,是促使中医改革创新,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有利因素。当今中医能否改革创新,这是中医能否保留其实用价值,赶超世界医学先进水平的历史性挑战。必须建立中医病名学,研究中医疾病的分类方法和规范标准,实现中医疾病的分类命名。经过清查、整理、修正、增削、按类别分层次重新确定中医临床应用的疾病名称。对此,笔者十六年前就有一些思路和探索,曾在“江西中医药”(1993年第一期)发表过“疮疡病分类命名学初探”。要问中医的病名和分类命名学应如何改革创新?应从何入手,如何进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下一回的话题是(医苑杂谈之三)——漫说中医疾病分类命名学。

-----本博文章,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盗用转载,违者必究!转载请与博主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