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平、银双街、铁打的小东关”是指历史上聊城的三条繁华老街,由于城建,现在只剩下小东关街一条了。聊城有东关街,还有小东关街,每条街的名字都应有它的来源,今天就来思考下小东关街的来历。
关于其名字的来历,历来有种说法:小东关街位于东关街往东北延长线上,有承接的意思,繁华似于东关街,故名。大一看逻辑似乎妥当,但是深推敲又有些牵强,姑且放为一种说法。
东关,是指东关厢,有些城市除设有大城门外还开有小门,小门外根据方位就称为小X关,比如小东关,小南关之类。但是聊城这个小东关绝对不是这么回事。小东关街距离城墙很远,跟城门至少有1.5公里的距离。那这就奇怪了,距离城门这么远,为什么叫小东关呢?关于其名字来源,我有两种推测,如下。
第一,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从“关”字入手,假设既然叫小东关,那么原来可能存在一个关,这个关隘一定在小东关街西首,位置险要的地方。然后,假设这条街形成的时候,因为位于这个关隘以东,古人欲起其名为关东街或者东关街,但是当时东关街已经存在了,这条街规模又不及东关街,所以其名小东关街。我在这里还是假设,下面我就开始寻找关于这个关隘的记载。
小东关街原来西首为越河和一条往南通箢子市街的小巷。问题出来了,很巧的是,这条南北的只有50米长的小巷子竟然叫:“昭穆关街”。短短五十米不到,起名为昭穆关街,是不是暗示这里原来曾有关隘,名为“昭穆关”?由于志书上也没有记载,它的存在也只是推测,但是从它的位置来看,确实比较关键。这里是东来入城的必经之路,西面就是越河,为商业繁华之所在。明代开挖越河后,这里开始形成了街巷,小东关街也应该是这时候形成的。试想越河开挖后,此繁华地界却完全没有防护设施,东入城的要道也没有保护,军匪兵患一旦发生岂不损失惨重?所以,我推测,当时应该在这一带设有关隘,说不定还有环越河的圩墙,这些关起到保护越河的作用,其中一个关即为昭穆关(说其为关,其实只是类似于阁门或者城门罢了,规模不如城门,形状参见苏州铁岭关),另外在东关街还有“博聊关”。小东关街当时作为通东乡之要道,遂发展起来,就是因位于昭穆关以东,出了关门往东北走就像出了城,类似东关街的关厢,所以称为小东关街。至于昭穆关,可能设置时间较早,加上城区不断东扩,这里在明末已然成为聊城繁华的中心,再设有关隘不妥,久而久之就消失了,只剩下昭穆关街这个地名。
小东关街原来东西两头都设有阁门,东头阁门后来实际成为东关土圩城的城门(现在还有护城小石桥遗址),西首阁门有可能就是原来的昭穆关改建的,或者阁门匾额为昭穆关都有可能,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这是我想的关于小东关街名的另一种推测。从地形上来看,小东关街四面环水,东西狭长,南北都是河和坑塘,东西为主要通道。这个地貌跟东关街很类似,东关街南北也均为坑塘,四面环水,又比小东关规模大,都是东西向,会不会因为相类似的地名来命名,也仅仅是我的猜测。
以上所有皆为推测,希望争鸣,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http://s4/mw690/617cab28gx6BHD1VRLR13&690
图中圆圈即为原来的昭穆关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