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琴声里的精彩
八年级作文
徐点点
小时候,像周围许多同龄人一样,我被送进了钢琴教室。像他们一样,我开始学音阶、学巴赫和莫扎特的曲子。每天用尚不灵活的小手在琴键上敲打,在家里有客人时露几手,博得一笑和赞美。
现在,已经过去了近十年,我看见那些当时像我一样的同龄人,大部分都把钢琴遗忘在了记忆的角落,一提到“考级”这个字眼就苦笑。
我想,我究竟能有什么特别,能加入那仅剩的一小部分人,还坚持着去上每周一次的钢琴课,闲暇的时候把弹琴当做一种乐趣?
后来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顺其自然。
小学低年级那段时间,当人人都热衷于钢琴“考级”时,我甚至还不知道它是一种什么东西。我只知道,每天我要抽出一些时间来练习老师交待的曲子,每周六要去老师家里汇报。仅此而已。
后来到了四年级,身边不乏已经考过高级别且引以为傲的同龄人。这时,妈妈问:“要不咱们也去试试?”然后我就抱着尝试的心态,练习考级的曲子,参加了五级的考试。通过了。
其实我也不大相信,因为不得不说,对于钢琴我实在是很懒。听同学说她们准备考级时每天练多少多少个小时,我感到很佩服,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连续练一个小时已经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第二年我报考了七级,因为我的老师说我有这个能力。准备后顺利通过。
第三年,妈妈问我要不要继续考?我说可以啊。前两次的考级给我的经验是:考级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要你琴艺的基础积累到一定程度,设置一个合适的考级目标,之后不断练习就可以考过。
后面我才知道,妈妈之所以建议我考级,一方面是觉得钢琴考级对于我是很好的磨练---让我去设定目标,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并达到、超越这个目标,能够锻炼我的毅力;另一方面,我考过以后,拿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大红证书,也是对自己努力的认可,使我更有信心和成就感。而我,居然也习惯了这种锻炼。
因为我报考的一直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业余钢琴考级,它的最高级别就是九级,相当于其它考级机构的十级,所以此时妈妈建议我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成。于是,第三年我报考了八级。
这一年我换了一位男老师---王老师,他对学生(特别是有潜力的学生)要求更高,钢琴弹奏风格非常激情澎湃,他教的学生几乎都十分刻苦,考前疯狂地练习。这让我一度感到有点恐慌。因为我自觉技术不如她们,平时还懒得练琴。我只好在暑期加长了练习的时间,但是每天也没有超过两个小时,因为超过这个时间的话,我会感觉抓狂。
就这样,六年级我考过了八级。老师建议我下一年把九级考过,拿到业余级别的最高级证书。但我不知怎的没服从老师的建议,而是选择了下一年考—也就是初二的今年。
现在想想,可能第一是我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第二,说白了就是因为懒,不想连弹个琴都受这么多压力。第三,就是妈妈给我充分的理解,说尊重我的意见,不想考就休息一阵,不要让弹琴这个美好的过程都笼罩上考级的压力。
接下来的一年里,老师先教了我考级曲目,然后就让我恶补课外的曲子。这一年我学到了很多。
惭愧地说,我常常都因为沉醉于课外的曲子而忘了还有考级这回事。所以当老师表扬我弹考级曲目弹得精致、甚至让其他同学以我为榜样时,我觉得很惊讶。
到现在我也不太明白,明明我只是顺其自然,做了该做的事情,有时还偷点小懒,可我竟然比大多数人更加享受这个过程,而且做得更好。
可能就是“顺其自然“这种态度,让我在进步中还领略了音乐的美好。我很幸运,没有被施加以考级的压力,而是很自然地发现了藏在琴声中的精彩。
点妈点评:
没太想到点点会拿自己钢琴考级的经历来写作文。这么写下来,倒是真实的展现了她自己的心路历程。厦门学琴的幼童很多,但是能够把弹奏钢琴作为一种习惯、一种享受而延续到高中以后的,倒也不是太多。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希望她能够达到的境界。可能就是一开始,我和孩子爸没有刻意要求她一定要做到怎样,给了她一个“顺其自然”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标题起得好,不过文章侧重于心路历程,反而没有给适当的笔墨去描绘琴声里的精彩,
----以后可以做得更好。
作为妈妈,在她学琴过程中自然要操一些心,给她引导和鼓励。不过,一路走过来,看到点点能够坚持下来,能够跨越这些阶段目标,特别是能够享受自主弹奏带来的乐趣,我心怀喜悦和感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