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宦名家”流芳远——绩溪县六都坦头村汪氏宗祠(世承祠)

(2018-10-19 22:01:40)

      祠堂高耸郁云烟,松柏苍苍不知年。肃穆而磅礴的宗祠曾经是一村一族最显眼气派的大型建筑,是祖先魂魄的栖息之地,是祭祀列祖列宗的肃穆之所,是家族血统维系的化身,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徽派建筑艺术的典范,也是当今我们了解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然而曾何几时,由于种种原因,徽州乡村的大大小小的宗祠正在慢慢地消失。

      据清代嘉庆《绩溪县志》载,时绩溪有100余个村庄,38个姓,有祠堂189余座,汪姓有40多座。然而岁月更替,风雨沧桑,以及众所皆知的原因,绩溪的祠堂已屈指可数,尤其是汪氏宗祠更是难以寻觅。

     绩溪传统上习惯以徽岭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徽岭之东南称岭南,徽岭之西北称岭北。绩溪元代区划十五个都,二至八都在岭北,九至十五及一都在岭南。如今岭南尚存大大小小祠堂十多座,而徽岭以北区域内仅存一座祠堂,这就是岭北六都坦头村的汪氏宗祠。坦头村,旧属六都,现属长安镇,也称坦川,因形如凤凰,又叫凤凰村,旧为六都首村,现有人口2500余人,是绩溪县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徽州古村落。

      坦头汪氏宗祠又称世承祠。据《坦川越国族谱》记载世承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世承祠是一座典型的极具徽派特色的大祠堂,不仅是绩溪县仅存的一座汪氏宗祠,也是绩溪县岭北地区唯一的徽派大祠堂,实在弥足珍贵。

坦头汪氏衍为三门,汪氏宗祠在也本有三座,分别是后汪的世承祠,前汪的承祖祠和坎汪的绳祖祠,堂号均为"叙伦堂",后两座已毁,如今只剩后汪祠堂即世承祠了。据《坦川越囯汪氏族》记载,世承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历明清几代人分三次建成,先有寝室,再建享堂,后建廊庑和仪门,到了清康熙年间方全部建成。

      后汪祠堂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徽派大祠堂完整格局的雄伟建筑,它依来龙山而建,五间三献,坐东朝西,由照墙、祠坦、五凤楼、廊庑、天井、享堂、寝室、附房等构成,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有柱86,冬瓜梁62,方石柱18 ,石仗马一对 ,前厅仪门为歇山式建筑,五峰重檐,鳌鱼翘角,气势恢弘,其额枋、雀第、斜撑均饰有精美木雕。祠堂内还有悬挂有从明清两代褒扬、嘉奖、祝寿等匾二十七块,多少为徽州知府、绩溪知县和权贵赠送,可惜都毁于文革。

     进入二十世纪初汪氏宗祠由于年久失修,行将倒坍,为了赠保住村中唯一的大型古建,2006年1月,汪氏家族中的有识之士汪后松、汪后华等人发出了抢救汪氏宗祠韵倡议书,经过几年的艰难实施,最终在2012年木石重光,老祠得以焕发新颜!

      坦头汪氏为越国公汪华长子建之后裔。世居岭南豋源,唐代末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战事频仍,生灵涂炭。在叛军迫近徽州之际,为避兵燹,51世质公不得已举家择地于宣州郡旌德县西大山深处的新建村。之后子孙如瓜瓞绵延。直至五代之末。新建地狭人多,难以拓展,泰公有意转徙。每年清明之际,质公之孙泰公皆率子孙自旌德西乡跋山涉水途径绩北坦头,再登翚岭到登源祭祖。他见绩溪县西大会山下的坦头一带山环水绕,景物森焱,环境绝佳,是块风水宝地,遂命子思聪买田筑室而居。55世思聪是为坦头汪氏始迁之祖(墓在坦头村中心)。坦头汪氏是继火烧坦冯氏(后迁冯村箬皮坑)之后,为绩溪翚岭以北开族最早的家族。

    在绩溪县,一说起坦头,人们都知道它是大村落,文化村,历史悠久,底蕴厚重,代有人才,曾经有着辉煌的过去。

    一是私家书院开先河。坦头汪氏,原本徽州名门,累世冠盖,尤重仕官,重门第,重名分,重世系,宋初迁居坦头以后,汪氏家族的掌门人,深知承平时代敦儒崇教对于维持家族地位的重要性。尽管黄巢之乱和五代的频繁战乱一度中断了家族富庶和兴盛,但宋初的升平之世和兴起的科举制度,无疑给葆有良好文化传承和旧日辉煌的汪氏家族以崛起的大好机会。因此必须不遗余力地教育下一代致力科举仕途,以达到克振家声,光耀门庭的目的,而教育子孙首先就必须办学。当时的上庄宅坦胡氏已创办了桂枝书院,于是坦头汪氏家族紧随其后在村北芦山之麓建起了一座简陋的书院——这就是后来声播新安的云庄书堂。

    云庄书堂是绩溪六都坦头人汪汲(字宣德)于北宋嘉佑二年(1057),在村北金岭狮子峰芦山寺构筑的一座私家书院。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南宋末年,全徽州还只有有书院七所,绩溪就占了四所。除了云庄书堂以外,另六所是绩溪八都宅坦的桂枝书院(胡忠于北宋景德四年1007创办),绩溪十五都坎头的乐山书院(许涧于于北宋政和年间约1115年创办),绩溪县城高枧的槐溪书院(戴季仁于南宋淳熙年间约1175年创办)和休宁县的秀山书院,西山书院以及歙县的紫阳书院。足以见千年历史上绩溪人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云庄书堂于嘉祐二年(1057)创建,绵延200多年,祖孙数代,前赴后继,是北宋期间徽州最知名的私家书院。云庄书堂创办期间,聚集藏书,择聘名师,招收本族、本乡子弟入读,“文风日盛,学子日多”,一时声誉鹊起。《汪氏族谱》记载,朱熹回徽州讲学期间,也闻云庄书堂大名,曾到此讲学,并在书院院墙上题了“一坞白云”四个大字。汪氏家族的第一代进士汪汲、汪淇是嘉佑科兄弟进士,与时为眉山的苏轼、苏辙兄弟同科。因此苏辙在北宋知绩溪事期间也曾跋山涉水往之游观。

由于有学田作为经费来源,教学相长,云庄书堂硕果累累,科第衮衮,英才辈出。书堂曾立有两通《科举题名碑》,上面记录了该书堂绵延200多年该书堂培育的士子科第名录。明代成化年间该科举题名碑被邻村进士冯瑢发现。据绩溪县志记载,碑上两通碑的记载时间,首碑刻自北宋嘉佑丙申科(1056),至南宋端平甲午(1234).续碑刻自南宋淳佑丙午(1246)至咸淳癸酉(1273),绵延217.这二百多年可以说是云庄书堂课士应科举延续四百多年中最辉煌的历史时期。

    经过笔者统计,两通碑上刻有北宋和南宋两百多年间在云庄书堂课读而登科第的学子名录77,107人次。在成就的功名上有进士9人,太学生(包括补太学生)29人,漕贡2人,以及乡都魁元、举人等等。

     清代诗人曾有诗咏坦头宋古书院,诗曰

                  清溪槐水贯桥门,校立云庄古院存。

                  着意树人还兴事,凤凰山下好培根。

     二是“一门三代七进士”。坦头村是不但在绩溪就是在徽州,也是最早的进士村。 从北宋嘉佑二年1057至南宋庆元二年1197,当时人口不过百人的坦头汪氏家族,却三代科甲连中七个进士,一时声播新安。他们依次为为汪汲(嘉佑丙申科)、汪淇(与汲同科)、汪奕(元佑辛未科)、汪兹(崇宁癸未科)、汪安世(绍兴乙丑科)、汪安行(绍兴癸酉科)、汪安仁(庆元丙辰科)、汪襄(政和乙未科)。内中汪襄、汪安仁为太学及第(即在京城太学课读五年后直接咱家进士科考中第),余为进士及第(记先参加乡试中举后,再参加礼部举行的科考中第)。汲和淇是同胞兄弟,襄和奕均是汲的儿子,而安行又是襄的儿子,安世是奕的儿子,安仁则是淇的儿子。这就是当时声播新安的绩北坦头汪氏“一门三代科甲七进士”传奇故事。宋代最早由罗愿编撰的地方志《新安志》对此都有详细的记载,誉绩北坦头汪氏为“策名天府”(意思为盛产进士的肥沃土壤),“书香世家”。

     三是为官皆勤政清廉在徽州,坦头汪氏科第人才众多,他们世代在湖南、浙江、安徽等地为官,故又被誉为“世宦名家”。清康熙五十年(1711,徽州知府中宪大夫罗鉁(汉军正白旗人,监生,乾隆41年始任)为褒扬坦头汪氏家族为徽州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特赠“世宦名家”匾额。该匾高悬于汪氏宗祠享堂,上书“为世进士汪鼎、汪世美、汪琦、汪汲、汪淇、汪奕、汪襄、汪安世、汪安行、汪安仁、汪龟龄立”,从此绩北坦头汪氏家族又博得一个“世宦名家”的美称。

     更可贵的是坦头的士子在为官期间皆躬行实践,勤于政事,所至皆有政声而被后人称誉。《慈溪县志》《金华县志》《建德县志》《旌德县志》《湖南沣州志》《湖北蕲春县志》等地地方志都记载有坦头汪氏进士汪汲、汪襄、汪安行、汪安世等进士为官清廉的事迹,他们不仅受到当地的百姓的敬仰和爱戴,还被当地百姓请入“名宦祠”世代祭祀供养,不少徽学研究学者也对汪氏家族的为官清廉褒扬有加。

     汪汲是宋代坦头汪氏家族的第一代代表人物,也家族的核心人物。汪汲,又名宣德,字子迁。年二十岁时与兄汪淇同登嘉佑二年(1057)进士,初任浙江慈溪县令。上任伊始,汪汲发现德门乡河由于种种原因阻塞了数十年,两岸田地因得不到浇灌而成为费田,百姓多有怨言。汪汲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于是东奔西走,筹措资金,调派民工,进行清淤疏导,使得数十年几任官员未敢触动的老大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使已经荒芜的数千顷田地得到了有效灌溉。慈溪百姓感其恩德仁政,将汪汲塑像请入生祠,予以供奉祭祀。

     进士汪襄是汪汲之子,他先后任过旌德县尉,南陵主簿,建德县令,湖州知府。政和十二年(1122)湖州岁遇罕见蝗灾,汪襄穿梭于乡间田头,组织百姓灭蝗,并开仓赈济安民。由于采取了积极有效措施,使得蝗灾损失降到了最低点,当年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汪襄布德及民,深得百姓厚爱,是年湖州百姓户户皆“置镘木为语,家揭一本,曰贤哲太守,福寿千秋”,以感其德(宋《新安志》记)。皇上对汪襄在任湖州知府期间勤于政事,刚正有声予以高度赞赏,并赠其银青光禄大夫,享受三品官的待遇,汪襄算是坦头汪氏世代官宦中级别最高的官员了。

    汪襄之兄汪奕于元祐六年(1091)在京城太学以词赋第三名登进士,任东流(今安徽东至县)县令。在任间,有一书生因屡屡口出狂言,被前任缉拿入狱判处死刑,汪奕经过审理,发现该犯患有狂症,即精神分裂症,汪奕将此呈报上级,免去他的死刑,救了书生一条命。由于勤于政事,汪奕深受百姓爱戴,并入祀该县名宦祠,受世人景仰。《东流县志.良吏传》对此有记载。

    汪安行是宋代坦头汪氏家族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汪安行是汪襄之子,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这一代出有三个进士,除汪襄外,其堂弟汪安世(汪奕子)为南宋政和十五年(1145)进士,汪安仁(汪淇之孙)为南宋庆元二年进士。汪安行是继汪襄之后坦头汪氏的杰出人才。其才华横溢,词赋具佳,为人豪爽,思维活跃。任过蕲州(今湖北蕲春)教授,金华县令,常德府通判,后又调入京城人任国子监别试所誊录对读官,在京城士子中极有人气。后升摄(代理)沣州知州(今属湖南),任满后请罢回乡。宋思宗问宰相王淮,汪安行在沣州政事何如。王淮说,汪安行勤于政事,极有政声,百姓都非常想念他。孝宗说,既然百姓那么思念着他,那就让他继续吧!于是汪安行复升为沣州知州,官至朝奉大夫(正五品文官)。宋《新安志》对此有记。

     四是祠堂匾额故事多。 旧时汪氏宗祠牌匾众多,据统计连同堂号匾一共有30块之多,多为府县衙门及权贵名人所赠。这些匾额,每一块都有故事。

    最具含金量最为珍贵的匾,理所当然是“世宦名家”,它彰显着坦头汪氏家族的曾经的荣耀和昔日的辉煌。

    最能孝感天地的匾是“至孝天成”匾,孝子汝永幼失母,待父至诚至孝,他曾割股肉为药引给父亲治病,父殁后在坟前结芦守孝的事迹被载入府。

     最令人称颂的匾是“还金树德”,汪启年曾在徽州府歙县的万年桥上捡到一个程姓商人丢失的“白金80余两”,不为心动,一直在桥上坐守三天,以等待丢失者并完壁归赵,分文不取,知府大人闻之,重其义,并赠匾褒扬。汪启年还是孝子汝永的曾孙,其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可见一斑了。

    堪称近代大师级人物题赠的“绛甲齐膺”,是我国近现代国学大师、经学大师、教育家吴承仕题赠给汪氏家族清末国子监太学生汪哲鑑夫妇七十双寿的。吴是徽州歙县人,出身书香门第,他二十三岁参加乡举贡会考,并获殿试一等第一名,被点为大理寺主事,他还是我国近代国学泰斗章太炎的大弟子。

     最值得现代学子钟情和羡慕的匾是“贡元”匾,是宣统皇帝钦命安徽地方官赐给时在徽州新安中学读书并获全省会考第一名的后汪子弟岁贡生汪维成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汪维成也算得上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全国优秀中学生了。值得一提的是汪维成是汪哲鑑的儿子,也算是家学渊源了。

     级别最高的官员赠送的匾当属“敬德引年”匾,它是清乾隆吏部尚书程景伊赠给汪大纶的原配曹氏60寿的。程是江苏武金人,乾隆早期进士,精史牍,工词章,任过侍郎及户部和吏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乾隆皇帝南巡时,命他留京处理朝廷事务,可谓是一代权臣。

     最珍贵最具仁寿之征的寿匾是“行旌百岁”了。古来很多朝代就有为百岁老人树坊立匾事,而且在旧时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已经是极为稀罕,故被称为“人瑞”,因此说是极其的珍贵。

      只是可惜这些弥足珍贵的匾额都在文革中毁于一旦,令人扼腕。值得欣慰的是,日前消息传来,坦头汪氏宗祠已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是可喜可贺。

                                                    2018年10月16 子夜完稿于望翚山房

重修前的老祠堂

http://s6/bmiddle/001MFRzJzy7owOQouvr55&690


重修后的祠堂
http://s7/bmiddle/001MFRzJzy7owOS92Ps56&690


中进享堂
http://s10/bmiddle/001MFRzJzy7owOTt4lH99&690


寝室
http://s3/bmiddle/001MFRzJzy7owOVmssae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