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多年了,到过全国许多地方,走过南京的长江大桥和上海的外白渡桥,漫步过北京的卢沟桥和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也游览过极具现代化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但最令我梦牵魂绕的还是家乡那些横卧在芦水之上的朴实无华、历经沧桑的小石桥。
家乡绩溪六都坦头,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并拥有两千几百人口的徽州乡村。村子依望君山而建,左有巽(音xun)峰耸立,右有金鸡石拱卫,前有铁斧岱山作案,尤其是发端于村北金岭狮子峰深处的芦水,象一根美丽的彩带一样,在村西飘过,实在是一个山青水秀的优美乡村。
芦水是一条小溪流,水面最宽的地方也不过十米。入秋以后的枯水季节,挽起裤脚都能趟过去。记得那时候的小河,虽然水不深,但却是清澈干净。河底的鹅卵石,洁净的河沙,悠闲的鱼虾清晰可见。在河里放鸭,在河滩放牛,在堨宕下摸鱼,在水波荡漾的堨里洗澡,都是我们孩提时代最快乐的趣事。
在我们村辖内的芦水上架有五座古代石桥,一座石拱桥,四座石板桥,都是宋代以后建的。自芦水上游而下,依次是:
怡怡桥
因坐落于芦水上端,村人习惯叫上溪桥,桥南石板上镌刻的“怡怡桥”三字,清晰可见。“怡怡”,《康熙字典》意为“和顺、和睦之意。当初老祖宗为何将此桥名为“怡怡桥”,是否还有什么故事,已难以稽考。怡怡桥因毗邻堑下水碓,故村人习惯称其“堑下桥”,怡怡桥反部位一般人所知。老桥由三块约两丈五长的花岗岩石板铺就。坦头周边没有花岗岩石矿,这么巨大的石材,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是从哪里开采,又是怎么运来,怎么架上去的。该桥是通往程家、竹塔、老屋下等邻村的必经之路,建于明代初年,族谱记载是由村中前汪的汪元武捐资建造的。
过桥碓桥
位于过桥碓(河西)自然村村口,故又称河西桥,中有桥墩,由六块花岗岩石板铺就,建造年代不详。
杨林桥
坐落于芦水中段,中间建有桥墩,由六块大石板铺就,因河两岸有杨林,故名。桥下建有一座石堨,堨上安装有板闸,枯水季节以闸板蓄水,即可灌溉农田,也可供村人浣衣洗菜。县志载,该桥为明代村人汪之添捐资建造。
凤凰桥
在芦水下游,由三块巨型石板铺就,因村别称“凤凰村”,故名。“凤凰桥”三字仍依稀可见,但不知何故,村人习惯叫它“细桥”。桥不在大,有名则行。凤凰桥是村南水口的锁钥镇关之物,与凤凰亭、水口坝以及东西两坝上的杨林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一起,有机组合成村南水口,有点名气。清乾隆《绩溪县志》载,“凤凰桥在六都坦头,汪同奎建。郑恭记”。郑恭是明代绩溪人,曾任过徽州知府,纂修过《绩溪县志》,不知这汪同奎是否坦头人,尚需稽考。
石子江桥
在芦水下游,距吕家碓村南100米,是一座较大的单孔石拱桥,为通往七八都旺川上庄必经之路。以前桥边有数株古树,还有一座土地庙,是进入坦头村的一个水口。该桥的创建年代当应在明代。清嘉庆《绩溪县志》载,“石子江桥在六都,市北张廷震倡建。”市北是何地?其实就是现在的华阳镇北街。明清县志,城乡分的比较清。乡村多以“川”称,如上川、旺川或坦川。或“某人,坦川人”即可。城区则以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中称之。明代村人冯靖,官至浙江按察副使,政满还乡后,曾一度侨居县城东街,致力《绩溪县志》的整理,后卒于家中。清代嘉庆县志曾记,“冯靖,市东人,墓在梓木林”。由此可见,张廷震是华阳镇北街人氏无疑。至于张廷震出于何种原因,到远离城区的岭北六都坦头去“倡建”一座造价不菲的石拱桥,已不可考。
利川桥
在村东的水口小溪上,紧邻太尉庙还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单孔小石桥,经桥可往五都浩寨和旌德。因狮山脚下有一条小小的河流,在古汉语里“川”也有河流的意思,且建桥铺路古来就是“利在子孙”之善举,或许这就是利川桥的由来。这座小桥旁边还有一座古老的太尉庙,因地处村东,村人都习惯上叫它东坑庙。该庙规模不小,估计占地有七八百平米,庙的四周古树环抱。左狮右象的山岗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如此小桥流水,古庙香烟,葱茏树木,构成了一幅非常美丽的乡村风景,这是千年坦头的村北水口所在。利川桥今仍存。
这些古桥,可以说是阅尽沧桑。它们见证了千年坦头的变迁,也见证了千年坦头的的辉煌。每次回到家乡,我总情不自禁地到这几座老桥走走看看。虽然看到养育了村人千余年的母亲河破败不堪,心情不免怅然。好在老桥犹存,古道依然,心情又明朗起来。毕竟,这几座古老的石桥是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真是:
静卧芦水上,悠悠岁月长。
负重寻常事,阅尽世炎凉。
沧桑历尽凤凰桥(凤凰桥在村西,又叫细桥,为村人汪同奎捐资所建)
月半石拱似鹊桥(村南石子江桥)
寂寥风雨杨林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