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背瑶寨全景。
7月10日,酝酿了两天的乳源必背瑶寨之行终于成行,去瑶寨,我抱的主要是参观和学习的态度去的,毕竟我们北侗第一村魁胆侗寨也需要有类似的发展路子。
早上六点过,匆忙起了床,洗漱完毕来到乳源汽车站,正好七点,我昨天问好汽车是七点十分出发。因为没睡够,我一上车又迷糊了一下。乘务员来剪票,我才知道要上路了。
沿路好风景,特别像我们黔东南的山里,到处森林遍地,大山一座比一座高,与此同时,山有多高,流水就有多高。因了沿途风光美好,竟然困意全消。
八点半,车准时到达必背镇。下了车,举目四望。天!这也叫“镇”?一条长约50米的街道,是这个镇上唯一一条街。街两旁供销社、五金店、猪肉档、邮局、信用社、镇政府、司法所、旅店,一间挨着一间。唯一看得上眼的、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居然是小学和青年活动中心。我想起斯文先生的那句话来:“在乳源,最漂亮的地方是学校。”今天算是见识了。
从镇上下车往回走过那条50米街,对面,就是必背瑶寨了。
举目望去,相对于从侗乡里走出来的人,必背瑶寨,虽然也谈得上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但陈设确实还是过于简单一点。河的对岸是几幢别致的吊角木楼(嗯嗯,不好意思,不是抵毁咱们瑶寨,这几幢吊脚楼,比起我们侗家吊脚楼还是差那么一点点),旁边有两个巨大的水车缓缓的转动着。还有一个歌舞广场一座民族风情博物博,差不多没有别的什么了。进瑶寨,唯一只有一座桥可以通过。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门票上是比较好管理的。
来时我就在网上查过,必背瑶寨的门票是45元/人。我心里就有点打鼓,如果这玩意真收我45块的话,我在索摸着是否应该进寨。还好,我去得比较早,他们还没上班,桥头门票处还没人值班,我就直接进了寨。
我一边拍着片片,一边往前走,当我游到民族风情博物馆的时候,才有工作人员开始在歌舞广场里打扫卫生,于是我大声问她们,瑶寨就这么几个景点吗?回答说,往后沿那条山路上去,就可以到达千年瑶寨。
其实在河对面的时候,我也看到了一点点屋角,猜想也是,只是与我想象中的壮观场面差距实在太多,我猜想着没有咱们千户苗寨壮观,至少应该看起来像个寨子,但确实很出乎我意料,也许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吧。
按着工作人员的提示,我沿着崎岖的羊肠山路往上爬,大概走了二十分钟的山路,来到了一个瑶族山村。这里十分贫穷,基本上整个村子全部都是土房。不过也用上了电和自来水,虽是土房,有一些也是两层的建筑。我在寨子里转了一圈,因为是在山里,实在没法转开,我估计着应该有二十户人家这样子。眼前的这个村子离山下的瑶寨景点可说近在咫尺,但却又是天壤之别。瑶寨景点是商业运作的,虽然小,但却也别致秀丽。而这个真正的瑶寨——瑶族人居住的村子,却是如此的凄凉,到处都是脏兮兮的样子,鸡鸭粪便随处可见,人们的穿着也很破旧。在村里转悠的时候有刺鼻的猪粪味。
因为与我想象的差距太大,一个疑团不觉爬上心头。必背瑶寨把收门票台设在了这个贫穷村庄的唯一出口,如此一来,这个村庄也可算是标准价45元门票的必背瑶寨的一个景点了,而这些贫苦村民能否拿到一些提成?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开口问村民,不过,一瑶胞跟我说,再往山上走半个钟,还有一个瑶族的村子,那里比这里更穷。
于是,我继续往上爬山。真的好久没爬山了,爬得好慢。中间还坐着歇了一会。十点的时候,我终于爬到了一个平缓的地带,这里有一丘稻田,稻田尽头有泉水。看着有水往外面流,心里终于松了口气——我今天可没带水来呀,爬了半天终于可以喝上了水。
喝足水后,再望那个要去的寨子,还是太远,上下一望我发现竟然还没爬得一半的路程。我决定放弃上去了。这时,正好山下锣鼓喧天,想必是表演开始了。于是我就往山下冲,上山难下山倒是容易,没多大会儿就来到了歌舞广场边。
表演确实比较娴熟,几个节目虽然和贵州一些少数民族村的表演大同小异,但他们表演得要到位得多。
PS:必背,原叫“鳖背”,是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族聚居的一个镇,位于乳源县城东北54公里的大瑶山腹地。必背瑶族属过山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隋唐时期从湖南等地迁入。明代以后,因为灾荒和战乱,必背瑶胞又大批向广西、云南等地迁徙,后再流散到东南亚,并辗转迁移到欧美各国。1984年美国瑶族华侨、华裔代表团曾专程回来寻根访祖,并到桂坑朝拜了“盘安山公”祖墓。为此,1986年6月在香港开幕的第一届国际瑶族研讨会,闭幕式就放在必背举行。据报道,目前旅居国外的瑶胞约有八万人。
据传,在旧社会,这里的瑶民们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歧视和压迫,举家躲进大山之中,走过一山吃一山,吃完这山过那山,过着游耕游居的艰辛日子,被称为“过山瑶”。还有些瑶民干脆逃出大山,流浪到了国外。现在,经常有来自美国,泰国,法国,缅甸,老挝的游客来这里寻根。

吊脚楼。

水车。

歌舞广场。

刀山。

千年古瑶寨土屋。
安祥睡着的了猫。

磨刀石。
千年瑶寨土屋。

必背山。

瑶族姑娘的衣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