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拿什么来拯救你,山里人

(2009-08-08 16:32:26)
标签:

山里人

大山

乡里

城里人

支教

教育

分类: 魁胆文艺
   2003年第八期《中国青年》我看完之后,心里一直有一种感觉使我迟迟不能把她放进书柜,仍然压在我书桌上。《让虚飘的心灵来一次震撼——一个北大女生的支教体验》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没有支教的经历,但我来自被支教的那些贫困山区。如今我虽然转战南北,大山离我渐去渐远,但《让虚飘的心灵来一次震撼——一个北大女生的支教体验》一文又结结实实把我拉回大山的岁月,我泪流满面。“物质上的贫乏是一种苦,但在我看来,生命性灵的压抑则是更深的苦。”难忘因断炊了的母亲到田里去收还没熟的稻穗,难忘半夜时分母亲挑着菜担赶往三十多公里外的城里去卖菜,难忘成绩优秀的姐姐在中考前断然南下深圳……贫穷,使山里的孩子过早的成熟,同时也因为贫穷使山里的孩子过早的埋下了自卑的种子。虽然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如今也已成了体面的城里人,但身处钢筋混凝土森林里的我,忧郁、压抑、谨慎、敏感,曾因家庭窘迫而产生的自卑感在心中挥之不去,就像“紧紧缠绕的魔咒。”我也在努力,每次回乡里,都带着一堆科普、农技用书回去,每次写信回家,都在促督山里的哥哥能自己做些什么,如果缺资金的话我可以想办法。但山里太缺乏知识了,初中文化的哥哥种天麻亏本,种磨姑亏本,养鸡着了瘟,养猪长不大……

 我拿什么来拯救你,山里人?山里孩子需要知识,因为孩子走出大山的需要,因为山里未来改变的需要;山里的农民需要实用的知识,因为改变现有农业模式(刀耕火种)的需要,因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需要,因为“全面奔小康”的需要……。诚然,“支教”一辈子显然不现实,接力支教也不失为是一种好方法,但我认为,山里的改变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把“这曾是,并仍将是我们共同的事业”的人的支持,不管身在何处,不管有没有必要亲自下乡。我坚信,只要有无数像文中作者的“志愿者”加入到支教队伍中,只要大家都在关心“三农”问题,终有一天乡里的孩子也能和城里的孩子共享一片蓝天,乡里的农民也会像城里人一样休闲、体面,“全面奔小康”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在此,谨让我向《让虚飘的心灵来一次震撼——一个北大女生的支教体验》的作者以及曾支教和仍在支教的人们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