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诗记——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

(2011-02-23 13:01:52)
标签:

平阳

gb2312

楷体

杀狗的过程

宋体

杂谈

分类: 风过留痕

               读诗记——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

 

我本不想继续读下去,所有的温情在反复修饰的过程中,逐渐变冷。最后却是一句耐人寻味的结束语,“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是说狗还是狗的主人?

我尝试着再读第二遍,发现起句就让人非常吃惊[可能平时已习惯了诗人们的用语]杀狗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为什么说“这应该是杀狗的/唯一方式”?

假设我养了一条好多年的狗,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杀了它,让他自生自灭,是一种方法。如果狗得了“狂犬病” ,在万不得已时,我们会用一只袋子将狗的头蒙上,将其击毙,这样于狗于我们都不失情理。

而在这首诗里,诗人将狗反复比喻成孩子,我们家长会亲手“杀了”孩子吗?不会。那么,此诗隐喻什么?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还是我们国家的整个教育机制?大的,我暂且不说,我说过我只是个小人物,不妄谈政治。

那么从小的方面说,我们家长是不是要时刻检讨自己,于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言谈举止是不是在无知无觉的情况下,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或间接地伤害到他们。或许我们的“爱”已缚住他们的翅。

此时,隐痛在我心里迅速膨胀。如果我们的想象再开阔一点,我们的心还会更痛。比如:如果暗指那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孩子缀学出去打工挣钱,这是不是更为悲情。而“因为等待,许多围观的人/还是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的抖,和它那痉挛的脊背/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又让我想到鲁迅笔下的一些人物,为此我感这首诗充满批评、讽刺意味。

我不得不承认,好诗就在于此,就在于能让我们反复琢磨、思考,以致于发现新的东西。就像舒乙(著名作家、画家)曾说过,评价一幅画的好坏,不是看他的作法、技巧,而是要看这幅画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信息,我们能不能从中得到新的东西。难道读诗和写诗不亦如此吗?

附:

《杀狗的过程》

这应该是杀狗的

惟一方式,今天早上1025

在金鼎山农贸市场3单元

靠南的最后一个铺面前的空地上

一条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它抬着头

望着繁忙的交易区,偶尔,伸出

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

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

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可是,这温暖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

主人将它的头揽进怀里

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

它的脖子。它叫着,脖子上

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迅速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继续依儇在主人的脚边,身体

有些抖。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

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

但是,这也是一瞬而逝的温情

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

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

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

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力不从心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如此重复了5次,它才死在

爬向主人的路上。它的血迹

让它体味到了消亡的魔力

1120分,主人开始叫卖

因为等待,许多围观的人

还是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

的抖,和它那痉挛的脊背

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2011年2月23日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