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魂)需要故事如同我们的身体需要食物一样。
——鲁道夫.施泰纳
故事犹如通往孩子内心的幽径,故事中的隐喻可以作用于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行为发生正向的转变。如果一个故事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如实呈现孩子的心灵状态,并带着爱和鼓励,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或提供一个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孩子就会接收到故事的信息,令人欣喜的转变会由此而发生。
——摘自Susan Perrow《故事知道怎么办》
爱因斯坦说:如果你想你的孩子聪明,就给他讲童话故事吧。
如果你想你的孩子更聪明,就给他讲更多的童话故事吧。
五月里去北京培训,讲故事是我们学习课程的主题之一。我自己深深地被学习内容吸引,庆幸自己给孩子讲了许多的故事,也遗憾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听到这么好的童话故事,记忆里有的就是狼外婆“嘎嘣嘎嘣”吃手指头的深刻印象。
相传童话故事是这么来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孩子们没有故事听,因为爸爸妈妈们不知道故事,她们没有听说过故事。孩子们到了晚上就想让爸爸妈妈给他们讲故事。后来爸爸为了可以给孩子们讲故事,就离开家出门去寻找故事。爸爸走了好多好多的地方,问了好多好多的人和物,最后来到了大海边,看到了美丽的海螺,把爸爸拿起海螺,放到自己的耳朵上,他听到了美丽的童话故事。从此以后爸爸妈妈就开始给他们的孩子们讲童话故事了,童话故事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格林兄弟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们把一些智慧的故事收集起来,供爸爸妈妈们讲给他们的孩子听。我们给孩子们读故事时要有选择性的,我们可以从《格林童话》里挑选。具体的选择我们博客里有博文记载,你可以去翻看。在这里我把在北京学习到的如何为孩子选故事做一个整理:对一岁左右的孩子,摇篮曲、童谣就合适;2-3岁的孩子喜欢听有一天情节的故事、自然故事,但不要发生太多的故事,比如:妈妈和宝宝外出散步,遇到了一只小兔子,小兔子跳到孩子的身边,孩子和兔子玩......兔子回家了,宝宝和妈妈也回家吃饭了;3-5岁的孩子,开始讲简单的童话故事;5-6岁时开始讲长一些的童话故事,故事中可以有些情节,遇到了一些困难,最后克服了有一个完美的结局。7岁一年级的孩子可以讲更长一些的故事了。作为讲故事的人,你需要考察故事有多长,小孩子是听不了太长的故事的。我们需要考虑故事的长度、用词、复杂程度(故事里的恶到什么程度)、还要考察文化的敏感性(如在非洲听到猴子就意味着坏运气)。所以讲故事是一个很有学问和很值得研究的事情。
在华德福教学里,老师会运用大量的童话故事,每天上午都会有偶戏或讲故事,中午有午睡故事,有时候下午还会针对班内的孩子讲治疗性故事。通常华德福老师会为孩子们讲童话故事、神话故事(适合大孩子)、自然故事、生日故事、治疗故事等。老师在讲故事之前,要和故事产生链接。讲故事的人和故事的关系,把故事呈现给孩子以前老师要先消化这个故事,老师要自己喜欢这个故事,明白其中的含义。
对老师讲故事有的一些帮助:对讲故事有帮助的场景,如老师要营造出好奇、虔诚的氛围。老师在每天中重复的时间讲故事是很有好处的。在固定的时间讲故事会锻炼孩子的呼吸。我们现在的学校没有针对孩子呼吸的练习,但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会帮助到孩子练习呼吸。在讲故事时,老师在固定的位置放一把椅子,点一个蜡烛、哼一首歌,把孩子们带到故事的位置,坐下来带孩子们做一些手指游戏让孩子们安静下来、老师重复来唱相同的歌、做相同的动作点蜡烛,让孩子知道要开始故事了。在讲故事时要让孩子知道开头和结尾,如开头“从前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连太阳看到她都感到震惊”或“在很久很久以前.....”;怎样结尾也很重要“如果他没有死的话,他们还是住在那个地方”“就这样了,我的孩子们”。
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创造出梦幻的氛围,结束时唱一首歌也是有帮助的。
今天就这样了,我的朋友们。下次再分享。
陈艳萍 6.17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