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叛逆期,当父母的是左右为难。面对孩子的很多情绪和不良行为,父母最容易产生的反应是愤怒和沮丧。愤怒带来的后果是父母可能会训斥或者惩罚孩子,然后把孩子推进报复循环怪圈;而沮丧则会让父母陷入情绪低谷,这种压抑的情绪会把父母和孩子推进另一个互相厌恶的极端,压抑久了便会严重膨胀并爆发,从而又重新走进愤怒所带来的报复循环怪圈。
4月份开始我们把宽宽送到一个Family
Care,是一个中国女人和她的美国丈夫一起开的家庭托儿所。从奥斯汀搬到圣地亚哥后宽宽已经将近半年没上学,且经历了搬家、家里添了妹妹等各种巨大的变化,而此时宽宽又恰好进入两岁至三岁的叛逆期(Terrible
Two),所以他的情绪波动很大,常常会在闹情绪时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或者大发脾气。上学对于宽宽来说是痛苦的,他看妈妈成天在家抱着妹妹喂奶,而要把他送到一个阿姨家里去,他会产生妈妈不再爱他了之类的负面想象。而因为要照顾两个孩子我们大人都要忙得团团转,总是想赶紧把宽宽的事处理完好有时间对付其它的事情。这样便越发进入恶性循环,常常出现那种宽宽无理取闹,我们责备或者惩罚,宽宽变本加厉地进行破坏活动的无法收拾的局面。
4月初时我们送宽宽上学时在车上的情景通常是这样的:
宽宽:(闹着不要去上学,好不容易坐到车上)妈妈我不要去阿姨家!
妈妈:宽宽我们要去阿姨家。妈妈要带妹妹,宽宽去阿姨家玩好吗?
宽宽:不去阿姨家!妈妈不要带妹妹!
妈妈:妹妹是个小Baby,需要妈妈照顾啊。宽宽乖啊……
宽宽:(把座椅上的杯子扔到地上)不去阿姨家!我要回家……
妈妈:不要扔东西,妈妈不喜欢你扔东西……(压抑着怒火)
宽宽:(平静了一会,看见路边的超市Best Buy)妈妈我们去Best
Buy玩吧?
妈妈:我们没时间去Best Buy了。改天妈妈带你去好吗?
宽宽:(手脚乱踢乱蹬,把能抓到的东西都扔掉)我要去Best
Buy,不要去阿姨家……
妈妈:(压抑着怒火)别闹,妈妈不喜欢这样。妈妈很生气!
……
到了阿姨家,宽宽不肯下车,不肯走进阿姨家,最后得阿姨的老公强行抱进屋,宽宽大哭大叫,我听着心都碎了!然后开车回家,沮丧了一天,只盼着下午早点去把宽宽接回来。
在我为宽宽的各种行为感觉愤怒、沮丧甚至精疲力尽的时候,我开始看美国心理学家写的一些育儿类书籍。美国有专门的辅助父母如何做父母教育子女,让子女跟父母合作的相关机构,他们提出了很多父母对子女说话的技巧,其中有一点叫做共情。他们建议父母不要轻易地否定孩子的情绪,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情绪的来源,然后帮助孩子走出这种负面情绪,并赢得孩子的合作。
我恍然大悟!第二天送宽宽上学时,我开始运用共情来跟宽宽对话:
宽宽:(闹着不要去上学,坐到车上)妈妈我不要去阿姨家!
妈妈:宽宽不想去阿姨家,宽宽想跟妈妈在一起是吗?
宽宽:嗯!
妈妈:妈妈知道宽宽想留在家里,妈妈也很想跟宽宽在一起。
宽宽:(看见路边的超市Best Buy)妈妈我们去Best
Buy玩吧?
妈妈:哦?宽宽想去Best
Buy玩啊?
宽宽:是的。
妈妈:Best
Buy有什么好玩的啊?
宽宽:Best Buy有球玩。
妈妈:是吗?那肯定很好玩!
宽宽:可好玩啦!
妈妈:宽宽在Best
Buy怎样玩球的啊?
宽宽:(把手举到头顶,模拟扔篮球状)我这样把球举高高,扔到板板上,就进球啦!
妈妈:(大声而夸张地)哇!宽宽扔球这么厉害啊!
宽宽:(咯咯咯地笑)可厉害啦!
(我也跟他笑成一团)
此时红灯结束,我们开车离开。宽宽忽然大喊:Best
Buy拜拜!我要去阿姨家了,改天再来找你玩!
宽宽的这番大喊让我极度震惊,想不到共情的效果如此明显。下车后我抱了抱宽宽,他便主动跑进阿姨家,并跟我笑着挥手说拜拜。后来阿姨说宽宽整天都玩得很好,没有大哭大闹找妈妈。
后来送宽宽上学,或者宽宽闹着要去哪里玩而我们不能去时,我都用这招,屡试不爽!
孩子因为有情绪,会产生很多不良行为,如扔东西搞破坏等等。父母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对不良行为感到气愤,于是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斥责或者惩罚,但不良行为不但没法制止,反而越演越烈。这是父母只看到了不良行为,而没有看到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以及支配这种情绪的孩子的某种诉求。所以在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时候,父母应该首先做的是忽视行为处理情绪。只要把孩子的情绪处理好了,孩子高高兴兴地,他就不需要通过不良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自然便不会产生不良行为。
其实孩子的不良行为大多产生于饿了、困了、刚睡醒等等他有某种诉求的情况下。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就能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有的家长会斥责孩子时反复问孩子:“你为什么闹啊!不许闹!”或者“你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啊?”“你有完没完啊!天天都这样闹。”之类的话,这些问话其实是对孩子有损无益。孩子是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心情会不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想发脾气的,所以我们才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说出孩子的想法,告诉他我们是理解他的,我们会帮助他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便会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并愿意把他的想法告诉我们。
试想我们大人也是一样的,当我们身心疲惫很想发火的时候,如果有朋友跟你说:“你多不容易啊!……”之类的话,你的疲惫感会顿感减半,而本来要直线上升的火气也会温柔下降,然后你可能会跟这朋友聊你的心事,因为你觉得她理解你,并认定她是你多么知心的好友!
于成人如此,于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的世界是充满各种恐惧和不安全感的,只有父母理解他,他才会感到爱,才会勇敢面对这世界带给他的所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