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落榜生的心酸,谁来真正的关心下?

(2010-07-11 21:53:19)
标签:

教育

高考落榜生

高考状元

分类: 伊人杂谈

高考落榜生的心酸,谁来真正的关心下?

    高考落榜,对于任何一名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都是很大的一个打击。谁不想金榜题名呢?但是,中国的高考制度,特别对于农村地区的考生来说,就是那样一座跨度很高的独木桥……

高考落榜生的心酸,谁来真正的关心下?

    一扇门关上,必然有另外一扇门向你打开。高考落榜,仍然可以有多种选择。这段日子,是落榜生最难过的日子。他们在承受社会、学校压力的同时,还极有可能承受家庭乃至他们最亲近人的压力。对落榜生这个特殊时期的 “困难群体”,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在我们对那些“中榜”的考生啧啧称叹的时候、在媒体追捧“高考状元”的时候,是否也能同时给那些落榜的考生们一些关爱和鼓励?

    看一下孩子们应试的残酷程度吧: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946万,计划招生数657万。这就是说,目前因落榜或成绩不尽理想而心情郁闷的人超过了289万!

  随着各地2010年高考阅卷工作的结束,高考成绩的公布,各地高考状元纷纷出炉,高挂榜首,引得万人引颈翘眼。这是一个造就状元的时代。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君不见从状元家里的父母亲大人兄弟姐妹七姑八姨,到状元曾就读的高中班级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校长,都跟着状元出了名;君不见状元就读的母校门口到整个城区的街道巷口都挂满了热烈祝贺高考状元的横幅。在发达的通信社会,一个电话的报喜迅速超过了古时鸣锣敲鼓报喜。

    就2009年甘肃高考状元来说,甘肃高招办公布当日下午6时成绩公布,而消息灵通的记者“在当日下午下午5时许,通过电话通知给梁丽帼(2009年甘肃文科状元)的母亲。6月22日下午5时40分许,在天水市一十字街头,记者如约见到了准备去看音乐会的赵甜(2009年甘肃理科状元)和他的爸爸。”

  “出炉,刚刚从炉子里出来”。刚刚从炉子里出来就被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争抢过去,很显然,状元是不问出路的,他们的成功就在于给众人抚平紧张的期待心理。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就像中国足球队打进世界杯一样,给人们一个满意的交代。不同中国足球队的是,状元的出路是没人在意的,我们在意的也许只是他的出炉而非出路。我们在意的是状元他给母校带来了多少荣耀,给班主任带来了多少名和利的双丰收,给父母大人带来多少羡慕眼神,状元的出炉,他给我们这个夏天制造了一个可谈可聊的话题。整个夏天,我们的话题都集中在高考状元身上。

  状元是出炉了,鲜花、掌声、祝福、名利等等,状元的出炉收获的是无尽的荣耀,但是,对那些榜上无名的高考落榜生来说。有多少人知道他们心中的故事,心中的酸楚。他们的出路在哪里,谁来真正的关心下呢?

  没有人。北大、清华的老师都跑去争抢状元了。

  在社会的冷眼,落榜生显得极端倦怠、极端放纵、烦躁焦虑、坐卧不安状态下。看着那耀眼的榜单,落榜生怎能安心想着行行出状元。

  热了状元,冷了落榜生。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是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传统。自然,社会需要状元,但是状元只有一个,或者说考上大学的也只有部分人。在严格的分数录取线之下,落榜生的数量是庞大的。但是,在整个社会追求成功追求状元的轰动效应下,落榜生往往被抛弃,被遭受歧视。落榜生需要心理抚慰,需要精神资助,但是所有人都把视线转移到状元及金榜题名者身上,造成了落榜生更处于难过的心理之地。他们的出路没人问津。当高考状元在这个夏季里渐行渐远时,落榜生就成为各个高考补习学校、补习班的抢手货,按照2009年高考分数,缴纳相应的人民币,开始了他们回炉的生活。这个出路尽管很单一,但是是相当多落榜生必走之路。谁也保证不了来年他们能否出炉,一年后的出路又在哪儿,谁也说不清。

    如何与孩子一起面对失利的阴影?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一些家长还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这无疑又给孩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要想让孩子正确认识、处理高考失利问题,家长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冷静、理智地对待孩子的考试结果。家长的心态直接决定了家庭的氛围,一个平静、和谐的家庭气氛会真正让孩子的精神得到放松。

    同时,家长应积极帮助孩子进行心理上和认知上的调试,尽快帮助孩子回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一味地指责和回避只会让事情更糟。

    新梦伊人建议:

    首先,落榜生的家长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高考的成败,多给孩子以抚慰和疏导,安定他们的情绪,千万不可冷眼相待,甚至冷嘲热讽,增加其精神负担。

    其次,落榜生的亲朋好友和学校要多些关心和鼓励,帮助他们走出心理 “沼泽地”。

    除此之外,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倡导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人生观,创造理解、宽容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给落榜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高考落榜生的心酸,谁来真正的关心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