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4-5岁 |
2013年7月31日
http://s10/mw690/61749545gx6Bul1fDHX39&690
我看的第一本育儿书籍——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有一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建议给孩子多读读古诗,让孩子的心灵在古诗的滋养中健康成长。
那会儿小棉还在我的肚子里,我默默地记下了,直到小棉大概是在2岁多的时候,想起此事,然后觉得是不是可以和她一起来读读古诗了?
那段时间,我天天拿着那些写满古诗词的小卡片对着还在呀呀学语的小棉读啊读。
到后来,我一读“鹅、鹅、鹅”,小棉就会用她那独特的火星语跟着对“七样向千哥”(曲项向天歌)
我又读“离离原上草”,小棉操着火星语又跟着对“姨睡易哭蛹”(一岁一枯荣)。。。。。。
小棉的表现为我挣得了不少面子,很多亲戚朋友都夸她是个“小天才”,这么小就能背这么多古诗了。我爸妈也说那个尹老师的建议真不错,按照这样的进度发展下去,我们小棉很快就可以成为一个“小诗人”。
听过不少所谓的早教专家说过“孩子其实就是一张白纸,你越早教她什么她就越容易接受什么。”当时,初为新手妈妈的我似乎通过此事得到了以上理论的印证。
可渐渐地,凭着自己的直觉和对孩子的了解,在获得来自四面八方赞美声的同时,我的心里又隐隐地觉得不对劲。
我发现记忆力超强的小棉对诗歌的存储时间并不是太长,也就是说她能快速地记下几句诗词,但很快就容易忘记,而不像一些儿歌一样,可以一直在她的口中循环循环。
我仔细分析,觉得呀呀学语的小棉对于诗词中所表达的含义显然是一无所知的,更不要说去体会诗中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了。儿歌通俗好记且易懂,大部分都是和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有一些读着读着就能意会它所表达的含义,并引起共鸣。而诗歌则更深奥,孩子完全是依葫芦画瓢地鹦鹉学舌,那些或押韵或不押韵的诗句从她口中读过后并不会再她的心里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
所以,我果断地决定停止对小棉进行所谓的“古诗早教”。取而代之的是和她读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看一些低幼系列的绘本。
当然,这并不表示我就否定了古诗词对于孩子心灵的教育和熏陶。相反,正是因为我基于理解了诗词含义的基础上体会到诗中的那些大美,才觉得仅仅是如前述那样简单的“鹦鹉学舌”对于古诗词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与浪费,才决定要等孩子大一点,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之后再循序渐进地来了解。
于是,我们的“读诗时间”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直到这个暑假,小棉自己拿起那本《儿童经典古诗词》要求我读给她听,并要求我一字一句地给她解释。我挑选了一些通俗易懂和她边读边解释。和之前“鹦鹉学舌”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小棉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读诗了,她会对自己的一些不解和疑惑提出具体的问题,她会对古人的生活充满好奇,我们还会一起探讨诗人写诗时的一些背景和心境。。。。。。
而且,重要的是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诗歌的大美在她小小的心灵里播撒下的种子。
那天,棉爸带回来一本宣传画册,封面上画了一条船,一个带着斗笠的老人坐在船头。小棉仔细地看了半天后对我说:“妈妈你看,这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还有一天,我们睡前“talk-time”,小棉突然问我:“妈妈,古代的老师怎么会教自己的学生做草药呢?” 我不解,疑惑中,小棉解释道:“不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吗?童子的老师不是去山里采药,然后再回来教他吗?”
再有,就是我和小棉、棉外婆在北京的时候。那天傍晚,我们去什刹海,夕阳的光照在老北京的城墙上,非常的美。我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小棉突然开口说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和棉外婆都惊呆了。
外婆马上问她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小棉很应景地解释到:“古代有一个诗人,有一天他突然心情不好(向网晚意不适),然后他就骑着马车去了草原(驱车登古原),当他看到天边的晚霞很美的时候,他就说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不停地点头,我知道小棉是真正地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意境。并且,当她身处在一个类似的环境中时,这首古诗的大美就真正地映照在她小小的心灵里了。
这一刻,我知道我的决定是正确的!
http://s11/mw690/61749545gx6Bul2TKpYca&690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