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w690/61746d95gx6Dz1jCilGa8&690
●
诗很像一粒珍珠,它是要经过琢磨的。我们的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在互动,像蚌壳一样慢慢磨,磨出一粒很圆的珍珠。有一天那个语言和文字能变成这么华美的一首诗,是因为经过了这个长期的琢磨。
●
如果晚上把我们丢到大山中,我们要活下来,大概就知道什么叫“物竞天择”了。那种在自然当中跟所有的生命搏斗的精神,绝对不是农业伦理。农业伦理一定是人已经定居以后跟土地之间的依赖关系。不存在土地依赖关系的时候,生命处于荒凉的流浪之中,这个生命必须不断活出极限,不断爆发出火焰。
●
唐太宗的生命经验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状态,他把农业伦理中的父子、君臣关系完全打碎。他不相信“你是我的臣子,所以你要服从我”,而是相信“你要服从我,是因为我的潜能得到了完全开发”。
●
在唐诗当中,生命的独立性是受到歌颂的。在历史上,如果我喜欢武则天这个角色,跟她取不取得政权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因为我看到她对自己独立个性的完成。
●
武则天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生命的绽放方式,在读《春江花月夜》的时候,都会令人有所领悟。春天、花朵、江水、月亮、夜晚,全部都是在大自然中独立出来的生命状态,与道德无关。一条江水也有江水的规则,月亮有自己圆缺的规则,夜晚有夜晚的规则,全是自然现象。整首诗都是在讲自然现象,把人的是非,带到了大的宇宙空间中。
●
江水把气味冲散,月光把花的颜色过滤。
●
唐代其实是我们少有的一次离家出走,个人精神极其强大。
●
文学史上,一直强调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不能有固定答案。作品里有很多象征,甚至阅读者自己的生命经验也会跟文本产生对话关系,我希望自己所做的诠释可以为诗句保留多一点的弹性。
●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
如果你对生命有深情,一切看起来不存在的东西,都会变成你在意和珍惜的部分。在这个世界上,当你对许多事物怀抱有很大的深情,一切看起来无情的东西,都会变得有情。
●
鸿雁长飞,可是光影会被记忆、被留住。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对于其他的生命可能不重要,但是对这天晚上的张若虚而言,所有的事物都有了意义。
●
人寻找归宿,并不一定是为了回家,而是追问生命到底应往何处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生命到底价值何在。
●
这种诗不是个人才气的表现,绝对是时代已经把很多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包括思想。
●
我们看到花开了,赞美它的美丽,却常常注意不到它底下的枝叶、根,它需要的土壤、阳光和雨水,而这些全部加起来才是它开放的条件。我认为唐诗是诗歌这株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开出的花朵,如果我们认为它太美了,其它朝代都不行,这是不公平的说法,因为其它朝代是枝叶,是根。《诗经》绝对是根,它的养分源源不断输送上来,没有这个根,花朵是开不出来的。我们一方面分析一首完美的作品,同时也希望可以将这个作品放到一棵树上去观察它的前因后果。
●
我是在描述一种文化生态,相对于唐代的花季,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含苞待放的状态,宋朝时花已经凋零,结了一个果。果子没有花朵那么灿烂,但是很安静。在宋代文学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的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
●
我常常觉得诗只是在最哀伤最绝望的时刻,让你安静下来的东西。文学与诗,在生命里面发挥作品,常常是在某一个时刻变成你的心事。
●
一个做过官的王维,一旦离开政治以后,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生命的定位。很多人丧失政治前途以后,会不得意,很多牢骚,王维没有。他把自己以前的东西丢得干干净净。在经历政治灾难以后,他在辋川把另外一个生命建立起来。
●
王维的诗句越来越像禅宗的偈语,表面上微不足道,没有很难的字,没有很深的意思,所有的意思又都在里面。这样生活,才具备真是的意义。如果不这样生活,也许读不出味道来,觉得很平淡。这是经过繁华之后的平淡,有特殊的意义,精简,不累赘,单纯地去描述生命的状态。解读王维的时候,必须进入到哲学层面。
●
只有真正看过繁华的人,才会决绝地舍弃繁华。真正看过繁华,就会走向完全的空净。近代最明显的例子是弘一大师,他能在佛教修行上达到如此地步,是因为他经历过了所有的繁华。人在没有经历过的时候,怎么修行,心还在那边,很难纯粹。而看尽繁华的人,往往在领悟空的时候,有更大的基础。这样一个人出家的时候,衣服上的补丁,是另一种华丽。
●
如果没有燃烧,也就不会有灰烬。王维心如死灰,是因为曾经剧烈燃烧过。
●
你的绝望刚好是你的转机。我们常常认为到了“水穷处”,只有大哭;我们没有发现水穷之处,就是云起之时。水穷之处是一个空间,云起之时是一个时间。在空间的绝望之处,看到时间的转机,生命还没有停止,所以还有新的可能、新的追求。
●
文学与艺术有趣的一点是使单一角色变成多样角色,从而使生命获得宽容,对人有更多的了解。写《将进酒》的李白豪迈粗犷,写《长干行》的李白,却成了一个哀怨的女子。这种角色的转换,使得唐代在心理学上是一个非常健康的时代。角色越能多样转换,社会心理就越健康。唐代是一个非常豁达、非常活泼,充满生命力的一个时代。武则天从一个卑微的宫女成为一个帝王,角色转换了很多次,她的每次转换都扮演得百分百准确到位。
●
文学与艺术或者说美的世界,对人生最大的贡献,是把我们带到一个不功利的状态。所谓“功利”,就是每个人囿于自身的角色定位,无法理解他人。文学与艺术会使人转换,从他人的角度来观察生命现象。
●
如果把自己的一生作为电影的回叙,不会是每一年一卷,有的时候是三年一卷,有的时候一年可能有十卷。
●
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仙”的定义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比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世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家的或者老庄的生命哲学作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典范。
●
一首诗的好,不见得是全部都好,有一个画面让人难忘就已经足够。
●
李白在历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正统文化的巨大颠覆。他很叛逆,对于权威特别不服气,别人觉得孔丘神圣不可触犯,可我觉得我根本就是楚狂人,我敢于狂歌,我可以笑孔丘。这在我们的教育里太少了,年轻一代似乎很少接触叛逆文化,总是被权威的阴影所压住。
●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开启了另外一个美学领域,这个领域打开了以后,人对于人的爱,对于生命的尊重,已经不是母亲不母亲的问题,而是对于一朵花都会尊重,都会疼惜,这是文学真正的力量。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变成了人生中最感人的东西,在很多旅途当中,碰到第一次见面的人,然后谈到生命里最深情的部分时,你都会想到这个句子。你会感觉到陌生会变成熟悉,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生命的默契。
●
晚唐的靡丽诗歌,其实是对大唐繁华盛世的回忆。
●
晚唐的诗歌很有趣,是繁华过了以后对繁华的追忆,等于生命同时看到荷叶生与荷叶枯,眷恋与舍得两种感情都有,这其实是扩大了的生命经验。如果生命只能够面对春夏,不能面对秋冬,其实是不成熟的生命。在生命里最眷爱的人,有一天也会与我们分别。明白了这些,情感呢可以更深。从这个角度去看晚唐文学,能够看到这一时期的创作者对人生经验的扩大。
●
“留得残荷听雨声”,繁华盛世没有了,在一个有点凄凉、有点慵懒、有点困倦的时代里面,努力为自己找到一点生命的美好。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回来做自己,只有生命中有了那个貌似不重要的小小时刻,生命才能自我实现和完成。我想李商隐有一点参禅的经验,当他发现自己对于很多华丽的东西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了,更大的企图心是回来做自己。
●
“锦瑟无端五十弦”我最喜欢这一句的主要原因是“无端”两个字,我们感觉到一种很深的感触,没有理由怎么突然五十岁了?“一弦一柱思华年”,其实演奏者是在一句一句地思念自己慢慢消失的华年。
●
“沧海月明珠有泪”,大家会不会觉得沧海、月明、珠、有泪,很想万花筒中的那种晶莹的经验,好像在看折射的光。汉诗不仅是叙事,更是一种迷离错综的经验,竟然可以把生命里的某一个复杂得讲不清楚的东西用这七个字写出来,这就是诗歌中意象的重要性。
●
我相信大家可能会在心里面记得一个车站,对别人来说那个车站没有意义,可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讲,那个车站有意义,或者是哪一间咖啡屋,或者咖啡屋里面的哪一个座位,在情感的记忆当中,每个人都有很私情的角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