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摘抄四〇〇——《西方美学史》

(2013-06-09 09:00:00)
分类: 读书摘抄

http://s8/mw690/001MEnrfty6U6P0efTF67&690

《西方美学史》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毕达哥拉斯把音乐中和谐的道理推广到建筑、雕刻等其他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得出了一些经验性的规范。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就像天体,都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着。人有内在的和谐,碰到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所以欣然契合。因此,人才能爱美和欣赏艺术。另一个看法是人体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他们把这个概念应用到医学上去,得出类似中国医学里阴阳五行说的结论。不但在身体方面,就是指心理方面,内在和谐也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他们把音乐风格大体分为刚柔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可以在听众中引起相应的心情而引起性格变化,例如,听者性格偏柔,刚的乐调可以使他的心情由柔变刚。艺术可以改变人的性情和性格,所以产生教育的作用。

     侧重和谐就是侧重平衡和静止,侧重斗争就是侧重变动和发展,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量关系加以绝对化和固定化,而赫拉克利特则强调世界的不断的变化和更新。他认为一切都在变动中,像流水一样,前水已不是后水,没有人能够在同一河流里插足两次。赫拉克利特说过,“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这就是美的标准相对性的一句最简短最形象化的说明。

     从效用出发,苏格拉底见出美的相对性。所谓相对,就是依存于效果,是有所对待的,例如“盾从防御看是美的,矛则从射击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从此可见,同一件东西,对这个效用来说是美的,对另一个效用来说就不是美的。所以一件东西是美是丑,要看它的效用,效用好坏,又要看用者的立场。

     苏格拉底主张画家画像,雕刻家雕像,都不应只描绘外貌细节,而应“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状态”,使人看到就觉得像是活的;他还说艺术不应奴隶似地临摹自然,而应在自然形体中选择出一些要素,去构成一个极美的整体。

     柏拉图心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由摹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来的,这后两种世界同是感性的,都不能有独立的存在,只有理式世界才有独立的存在,永住不变,为两种较低级的世界所自出。

     艺术创作的首要条件不是技巧而是灵感,没有灵感,无论技巧怎样熟练,也决不能成为大诗人。

     第一等人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数量的优美崇高的思想语言,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此精力弥满之后,他终于一旦豁然贯通唯一的涵盖一切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

     灵感就像磁石,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也像磁石一样,能吸引其他铁环,有时他会看到许多个铁环互相吸引着,挂成一条长锁链,这些全从一块磁石得到悬在一起的力量。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些灵感的人又把它传递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并依此循环。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巧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

     历史学家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诗人却描绘可能发生的事,因此诗比历史更哲学:因为诗所说的多半带有普遍性,而历史所说的则是个别的事。

     音乐的运动形式直接摹仿人的动作的运动形式,例如高亢的音调直接摹仿激昂的心情,低沉的音调摹仿抑郁的心情,不像其他艺术要绕一个弯从意义或者表象上间接去摹仿,所以说音乐的最富于摹仿性的艺术。因为音乐反映心情是最直接的,它打动心情也是最直接的,所以它的教育作用也比其他的艺术较为深刻。

     人应该像神一样,从静观默想中得到最高的快乐,艺术也应该表现出神的庄严肃穆,才能达到最高的风格,这就是一般批评家们所说的“古典的静穆”。

     文学的和谐不只是由声音而是由文字意义组成的,而文字对于人是自然的,不仅能打动听觉,而且能打动整个心灵。通过文词建筑起来的巨构,作者能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心醉神迷地感受到文章所写出的那种崇高、庄严、雄伟以及一切其他品质的潜移默化。总之,文学比音乐有更大的感动力,因为它不仅诉诸感官和情感,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文字意义而诉诸理智。

     希腊罗马虽然也信神,但是他们的多神教还是根据人的生活和人的需要来建立的。他们理想中最高的善是现世的幸福,并不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他们要求灵与肉的平衡发展和多方面的自由活动,如体育锻炼、学术探讨和文娱活动等。

     奥古斯丁认为美虽有绝对的而丑却没有绝对的。丑都是相对的,孤立地看是丑,但在整体中却由反衬而烘托出整体的美,犹如造型艺术中阴阳向背所产生的反衬效果。这就是说,丑是形成美的一种因素。因此,丑在美学中不是一种消极的而是一种积极的范畴。一个人能否从差异部分的统一中见出和谐,要看他的资禀和修养如何。

     每一部作品中的善与美是彼此不同、各自分立的。作品的善在于思想,美在于词章雕饰。

     经过费力才得到的东西比不费力就得到的东西较能令人喜爱。一目了然的真理不费力就可以懂,懂了也感到暂时的愉快,但是很快就被遗忘了。要使真理须经费力才可以获得,因而产生更大的愉快。

     米开朗琪罗认为美的形象已隐藏在顽石里,雕刻家的任务就在把隐藏这美的形象的那部分顽石剜去,使原已存在的美的形象显露出来。

     人的想象是再自由不过的。它虽不能超出内在的和外在的感官所提供的那些观念的原始储备,却有不受局限的能力把那些观念加以掺拌、混合和分解,成为一切样式的虚构和意境。

     演员要事先仔细研究剧本,揣摩人物的内心生活以及它的表现方式,先在心中把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好,把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准确地塑造出来,这样他心里就有了一个“理想的范本”,于是把它练习得滚透熟烂,以后每次表演都要把这个已经塑造好而且练习好的“范本”,像镜子在不同时候反映同一事物一样,前后丝毫不差地复现出来,这样做,所需要的就不是飘忽的热情而是冷静的头脑。每次表演都是复演,同时也是创造。“理想的范本”一定要有,但是在每次表演中须获得新的生命。当然,这个理想需要更辛勤的锻炼,更高的艺术修养。

     用孔子的话来说,艺术和美的欣赏所引起的“游戏冲动”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有在达到这种境界时,人才能达到生活与形象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也才能达到“人格的完整”与“心灵的优美”。所以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音乐到了具有最高度的说服力时,就必须变成形象,以古典艺术的静穆的力量来影响我们;造型艺术到了最高度完美时,就必须成为音乐,以直接的感性的生动性来打动我们;诗发展到最完美的境界时,必须一方面像音乐那样对我们有强烈的感动力,另一方面又像雕刻那样把我们摆在平静而爽朗的气氛中。

     动物如果以“缺乏”为它的活动的主要推动力,它就是在工作;如果以精力的充沛为它的活动的主要推动力,如果是绰有余裕的生命力在刺激它活动,它就是在游戏。

     只有在自在自为的状态,精神才是绝对的、无限的、自由的、独立自足的。

     艺术可以说是把每一个形象的看得见的外表上的每一点都化成眼睛或灵魂的住所,使它把心灵显现出来……人们从这眼睛里就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的自由的心灵。

     悲剧所表现的的正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就各自的立场来看,互相冲突的理想既是理想,就带有理性或伦理上的普遍性,都是正确的。

     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就他个人来看,他的牺牲好像是无辜的,但是就整个世界秩序来看,他的牺牲却是罪有应得的,足以伸张永恒正义的。所以悲剧的结局虽然是一种灾难和苦难,却仍是一种“调和”或“永恒正义”的胜利。

     艺术作品像是钞票,很少内在的价值,但是整个社会保证着它的假定的价值,结果大家都很宝贵它,很少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它的全部价值是由它代表着若干金子这个事实而来的。

     作为艺术生活的源泉,现实生活是艺术生活无法完全再现的,艺术造不出可吃的苹果,在这一点上现实生活无疑要比艺术高得多,但是作为现实生活加以提炼而成的一种新的和谐的完整的有机体,艺术也无疑要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感情、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人心的最崇高的劳力是赋予感觉和情欲于本无感觉的事物。

     我们不仅和鸟儿一块飞翔,和羚羊一起欢跃,并且还能进到蚌壳里去分享它在一开一合时那种单调生活的滋味。我们不仅把自己外射到树的形状里去,享受幼芽发青伸展和柔条临风荡漾的那种欢乐,而且还能把这类感情外射到无生命的事物里去,使它们具有意义。

     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觉。审美欣赏的特征在于:在它里面,我的感到愉快的自我和使我感到愉快的对象并不是分割开来成为两回事,这两方面都是同一个自我,即直接经验到的自我。

     概念在艺术作品里好比“一块糖溶解在一杯水里,在每滴水里都还存在着而且起着作用,可是人们再也找不出那块糖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