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读书摘抄二四〇——《国学的天空》

(2011-12-18 22:51:15)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摘抄

《国学的天空》

 

@孔子的智慧

&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特色: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

&人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悟道。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平等,人也不妨敞开胸怀,进而欣赏万物,这称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处世态度上,则以“外化而内不化”为原则。外表上顺其自然,但是“顺人而不失己”,内心从未脱离道,有如鱼之相忘于江湖。

&人若真诚,将能体察内心有一股自我要求的力量,期待自己去行善。所谓行善,是指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亦即包含古代所说的五伦亦即今日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

&孔子重视知识和教育,给予理性思维极高的评价。

&一个人在世上,只要耳聪目明,能够开放心灵,那么整个宇宙、人类都可以当他的老师。

&学思并重,孔子之道光靠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思考,否则一味接受外来的资料与信息,没有一个中心思想予以统合,难免导致混乱。……学行并重,敏于事而慎于言……好学首先就要降低物质欲望,在言行上磨炼自己。

&人的生命是在时间里展开的,你只有把握住时间,才能让你的人生不至于虚度……人把握时间的目的就是要“造就自己”。

&尽管做了这么多零碎、卑微的工作,但孔子从来没有忘记一件事:学习。他利用一切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必须了解生命是有阶段的,你要先充实自己,如果没有机会,要先培养好条件,等机会一出现,自然可以把握。

&讲话最好言之有物,你说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思想或情感,要说出来很具体、明确。

&孔子非常了解时间在生命发展上所具有的意义,人都有一种潜能,只要活着就可能登上更高的境界。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学习一点新东西,每个月再复习自己学过的,希望所学的没有忘记,这就是好学习了。

&每天多少八卦新闻,多少莫名其妙的事情,你如果去关心这些事情,还剩下多少时间专心读书呢?……你去管别人的闲事,去比较谁好谁坏,去追逐新的信息,还不如安静下来,修养自己,把所有的时间用来专心学习。

&知识开阔了他的心胸,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眼界超出了同时代的人……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要管别人的闲事,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非常重要。

&念头也是一种力量,亦即所谓的“念力”,动物很敏感,看到人的脸色一变,知道这个人恐怕要对自己不利了,立刻飞走。

&孔子随时随地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加工之后作为教材来教导学生……你自己要培养出比较敏感的心灵,看问题看事物,要想想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学到什么样的教训。只要有任何一点可以让你学习的,就要珍惜它,然后在生活中加以实践印证。人生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就看你如何把握时机,学而时习之,用心专注,不断提高能力,让自己不断成长。这样的人生,肯定越来越丰富。

&学习的内容其实非常多,可以学习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向不同的人请教,这一下学习就变得多样化、多元化了,让人感到很丰富、很有趣。

&每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是他自己。你要做自己的老师,同时也要做自己的学生,从过去的经验中去了解自己的个性,反思自己的特质。

&按照孔子的理解,人性向善,本身就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而礼是后加上去的,是白色的,学礼是为了使人性原有的美质展现出来。

&每一个人碰到不同的对象,他本身的角色和身份也要跟着调整。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只要跟别人交往,一定有很多机会可以“行仁”,但是必须从被动变主动,成为自己愿意做的好事,才具有道德价值。

&走上人生正路,人格的尊严和价值就会被不断地展现出来,人的生命也具有了自我完善的可能。

&一个人做好人做好事,修炼自己的道德,到最后会有心得,而这个心得你一定要紧紧把握住,要不然进一步退两步就很可惜了。

&人的生命需要调节,游于艺,在休闲的时候,不妨下下棋、唱唱歌、打打球,放松一下。

&自我修养在孔子看来,最主要的一件事是要化解自我的执著。

&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在涉及他人时,就须有宽容的心胸。

&曾点的志向是配合天时、地利、人和,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这种志向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情调,是就人的生命而论。

&人除了求善,还有求真和求美的天性。即使一无所求,人也可以培养自在和乐的生活情调。孔子绝非狭隘的道德主义者,他对于充满审美情调的生活是很向往的,希望能跟曾点一样过着悠闲愉快的生活,每天都充满着一种丰富的美感,与大自然的韵律相摩相荡,自得其乐,任意逍遥,没有烦恼忧愁。

&一个人想做到不惑,首先要设法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走极端,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体谅……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

&生气谁都会,但什么时候对什么人生气,生气到什么程度,这是很难学会的……什么时候生气,对谁生气,生气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能够适可而止,这是很难的修养。

&一个人再怎么聪明,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体谅别人,不能跟人互动,不能彼此之间协调,恐怕到最后都会造成困难。

&家庭是一个人的脉络,离开这一脉络,人就无法定位自己、定义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又为何在这个世界上。

&人活在世界上,需要一个个生命的圈圈,从内往外,由核心往四周扩散,而圈圈的核心,自然是家庭。

&注意到自己的脸色是否和悦,要让父母觉得我们的孝顺是心甘情愿的。……希望我们透过理性的思维,从内心真诚的情感出发,去做到孝顺的要求。……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小孩需要有一个人以主体的身份去关怀他,跟他互动,他的生命力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交朋友绝对不能只在一起浪费时间,或是一起游玩而已,而要随时互相切磋勉励,走向人生的正确方向。

&君子指立一个志向,从读书开始不断向上提升,最后成为一个人格完美的人。而修养人格这件事是做不完的,一辈子坚持去做,都不一定能达到人格完美的标准。

&朋友就像一个人的镜子,可以反映出他的兴趣、嗜好、志向与品味。朋友不只是镜子而已,还会进一步敦促人走向更美好充实的人生。

&友多闻,多闻,并不指学历的高低,而是指浓厚的求知兴趣。朋友见多识广,能启发我们的观念,开拓我们的视野。……如果能有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朋友,跟你谈论这些问题,包括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他都可以讲出个道理来,无疑是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一扇窗,帮助我们突破自己狭隘的格局,以更周全的眼光欣赏一切事物。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在精神层次上能够不断向上提升,不断自我反省、自我修炼,让生命踏上正确的方向,迈向更广阔的空间,在这方面对你有所裨益的朋友,才是你真正的良友。

&如果有朋友了解你的个性,理解你的志趣,能够旁观者清,给出明智的建议,对你的帮助是很大的。所以,能够与“权”,在孔子看来是交友的最高目标,与朋友能够一起权衡人生的各种选择,做出判断,这样的人自然不易得。

&君子到任何地方去住,都可以安贫乐道,因为他看重的在内不在外,真正的快乐、价值、尊严是由内而发的。

&你要能领导别人,首先要设法从每一个人身上学到一些长处,要能敞开心胸听取有价值的言论。

&人不能选择自己生存的时代,却可以选择自己的处世态度。

&人活在世上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他可以学习,可以思考,他发现有好的东西,可以设法学习和实践,改变的不光是外在,更主要是内在,通过自我德行的修养,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达成生命的目的。

&从孔子养生的观念可知他是一个全方位的思想家,不只谈一些高尚的人生理想,也注意到人生实际情况的方方面面,从每日的衣食住行开始,每一步都走在人生的正途上,不因吃喝玩乐而忘记了人生理想……不应该只把注意力放在饮食享受上,而要设法加强人生的修养。因为真正的快乐在内不在外,你从外面得到的乐趣会随着刺激效应的递减而慢慢减少,到最后求乐反苦;而通过自我修养,由内而发的快乐才是真正持久的。

&我以为“朝闻道夕可死矣”是《论语》里最深刻的一句话。

 

@孟子的智慧

&山的本性在于“能够”,而不在于“是什么”。“能够”就是一种潜能、趋势和力量。人也是一样,人的本性是善?是恶?都不是。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只要给予机会,且存养扩充,就是善的。……人生是开放的,永远是一种对自我的要求,且此种要求由内而发,不是由外在给予的。

&水和钻石不是没有价值,而是与价值无关,它们只是纯粹的事实,任何价值都要经由人的选择才能呈现出来。……价值是人所特有的问题。离开了人类世界,宇宙万物只是事实而已,不是价值。

&养心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清心寡欲。……一个人如果欲望太多,领悟能力就浅。为什么?因为你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看不到内在的真相,你的生命没有根,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你要追求的不是有形可见的身体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享受;这方面的享受和满足到一定时候就会刺激递减,会觉得没有什么特贴的乐趣。

&为了做一个完全的人,完成我有意义的生命,我必须要有父母兄弟维持这两个最重要的关系网,所以父母兄弟都在的时候,可以使我不断实践孝悌自然的要求,人生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即使是万人歆羡的功名利禄,又怎么能比得上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

&优秀人才要有一种德行修养,有一种上进心,只要你有心上进,生命就会向上开展,人性向善的要求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

&美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经由长期努力,实践内心向善的要求,达到完美无瑕的地步所表现的境界。

&人生的许多境界,不要先去画下界限,境界是无法去限制的。一个人的修养到达一定的程度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和大家一样,但他内心达到的层次,你是无法了解的。……人对自己的人格修养,一定要保留这种无限上升的空间。

&浩然之气的培养要“集义所生”,必须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远及近,终年累月慢慢做,每天做,长期连续做下去,才能自然有成。……儒家思想特别要求“慎独”,一个人独处时要能耐得住寂寞,面对完整的自己,认清自己的真正意向,人生所有修养的功夫都从“慎独”开始。

&譬如从现在开始,每天认真去做一点好事,不要求立刻有效果,不要求立刻变成不一样的人,但是只要你长期坚持去做,时时惕勉,不可松懈,一定会体会到那股“浩然之气”到底是什么。

&培养勇气的方式是一种心理建设,自我鞭策,自我激励,心里认为我一定可以胜。

&真正的勇敢是以内在自我判断为标准的。……真正的勇敢就是不问对方人多人少,强势还是弱势,只问自己有没有道理,如果我是凭良心,有道理,做该做的事,说该说的话,就不要在乎别人;如果我错了,道义上输给别人,就要勇于认错,向别人道歉,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孟子的三句话,首先说到我们的行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我们受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要有所不为。第二步谈到我们的言论,可以谈论公共事务,但要尽量避免谈论别人的缺点或隐私,尤其不要说一些没有把握的传言。最后要向孔子学习“不为己甚”,凡事勿过度,能够在言行上适可而止,自我约束。

&要害一个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心想事成。……因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心想事成,从来没有体验过挫折,会缺乏情绪上的调节能力,面对困境逆境时,会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处理。

&带孩子看电影,然后讨论电影剧情,沟通我们的价值观,这种教育是比较隐性的,能够潜移默化。

&孟子的口才来自丰富的学识和人生经历。他随口引述《诗经》与《书经》,显示超强的记忆力。这些资料都是大家能够接受的古代智慧,具有高度的说服力。他还能灵活运用,把古典引人现实处境,让诸侯无言以对,只能茫茫然地点头认可。

&真正的孔孟思想是了解人的欲望,顺着它去发展,但有一个原则,要由自我中心的欲望推广到非自我中心的欲望。

&人的价值当然是由内而发的,基础在于自觉和自愿;但是这种价值必须落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中,才能得以实现。同时,人的自觉与自愿都不能离开对具体处境的判断,不能离开四周的环境。

&贫贱、富贵、威武都是外在加诸于我身的,而我内心却有一个主宰,有一个道德自觉,所以外在的情况变化影响不到我。孟子把这样一个境界称之为“大丈夫”,也就是真正的豪杰。

&我们今天学习国学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把古人的话说说而已,而是希望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些伟大的先哲做朋友,甚至跟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这些西方的大哲学家做朋友,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了解他们怎样面对和处理问题,并设想如果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会不会跟他们一样选择,或是有不同的想法。这就是阅读的好处,可以读其书而思其人,跟古人做朋友。一个人不光要能看到现在,也必须了解过去和未来。

&吃苦就是吃补,年轻时吃苦绝对是好事,可以开发潜能。

&如果一个人一生不想虚度,想过的充实圆满,不断向上提升,感受到生命真正的意义,至少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二要培养德行,懂得人性向善,设法择善固执,以期做到止于至善。

 

@老子的智慧

&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和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只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以自由逍遥。

&有三种人学习道家会比较有心得。第一种是年长的人,有了一定阅历,可说是饱经风霜、见多识广,对于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第二种是失意的人,失意的人年纪一定不大,但一路倒霉,处于逆境,对于人生的体会比较复杂;第三是非常聪明的人,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他们的作品所用的词汇,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如果让自己转个弯,从道家的角度来看待人生,让一切顺其自然,就会摆脱世上的许多烦恼和束缚,活得更为自在、潇洒和愉快。

&少说话,才合乎自己如此的状态……最好的辩论是沉默,一句话不说,反而口才过人。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人的一切也应该维持在一种平常、平淡、平凡的状态,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有超越常规的行为,才能真正持久。

&首先,要追求“虚”,等于要把一个人内心里的各种杂念、欲望、幻想化解掉,化解之后,让心空了,才能得到一种新的启发……如果你想得到智慧,就要慢慢去掉内心的各种欲望,去掉之后,心中空了,空才能灵……其次要“静”……一个人要思考,首先要安静下来……智慧的觉悟要透过观察,观察之后才能觉悟。……最后,了解了常理,就是“明”了。“明”代表光明,内在产生觉悟,获得解脱和超越的智慧。也即从“道”来看这个世界,看到的一切将不再是以前所见的狭隘范围,心胸立刻开阔起来,人生的境界从此不同。“明”是老子对人的最高期许,并由此建立了道家的修行目标。

&真正有智慧的人会觉得自己无知,这样他才会不断学习,获得新的知识。

&大家注意的往往是外在的成就,忽略了对自己内心的了解、反省、训练和培养,一碰到挫折就无法承受。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内心,想得远一点,考虑老子所说的“去甚、去奢、去泰”,减少外界的干扰,不让心灵被外物所困,人的生命才有可能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

&从一个小分子里能知道宇宙万物的结构。你把小事情研究透了,大事情的规律也就掌握了。所以,身边的任何事情,留心就是学问。

&不管怎么做,人的“知”一定要以自我内省为前提,从内在去把握自己看到听到的东西,了解事物深刻的部分。

&道家重视智慧的觉悟,做不做善事是另一回事,先觉悟什么是善,一旦觉悟,行为自然立刻改变。道家是把焦点从外面拉到内在,先求内在觉悟,从身边的许多小事情、小地方了解透彻之后,再推广到整个天下宇宙万物,因为在“道”的层面,一切都是相通的。

&人修养到最后,应该让别人觉得你跟大家完全没有分别,而不是搞特殊化。……这样的人,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会嫌弃,因为他不会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可以跟他争。

&人的快乐就在当下这一刻,不必羡慕别人或别的地方。人活在世上不可能获得完全的安顿、安逸,你必须去除比较之心,安于自己当下的生活,接受自己的一切,才能过的比较快乐。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两边对照之后,才能够发现真相。

&致富的最佳途径是减少欲望……人只要懂得满足,那就是富有了。

&道家对人的欲望与烦恼观察得非常细腻、深刻。老子主张对于人生的许多事情要“保持距离”,才能够保全自己。保持距离,是为了减少外界的干扰,尤其是耳目的干扰。

&每一个人其实都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重要是你要安于自己的生命条件,珍惜这些,了解自己的限制,划定自己的努力范围,不随波逐流,这样就少了许多无谓的干扰。

&亲疏、贵贱、利害如果都操之于自己,你自己心中有谱,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如何,跟别人关系如何,对自己有基本的了解和信心,就不会随便受别人操纵。

&最高境界是从“重外轻内”过渡到“重内轻外”,最后到“有内无外”。“内”是一种智慧的启发,是经过某些生命修炼而了解了“道”。从“道”的角度看待宇宙人生,会发现人生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得失、成败、来去这些问题,更没有什么亲疏、利害、贵贱之分。

&圣人领悟了道,从道的角度看,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都源于“道”,“道”让这些人和物出现,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保持启明的状态,以一种慈悲的胸怀,宽容的心态,对每一个人每一样物都能尊重和珍惜。

&所有的价值观和判断,如美丑、高下、长短、难易、有无,都是相对的。……老子强调相对价值的目的是让我们知道一切本来是一个整体,不要盲目进行价值判断,坚持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其实好与不好都在一个整体里;换一个角度,好就变成不好,不好就变成好。

&人生的福祸是很难说得清楚的。人年轻时受苦说不定是一种磨练,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从小各方面都很顺利,也许将来碰到考验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因此,人活在世界上,要经常保持警觉状态,常常让自己处在一个不圆满的状态中,就会自我要求,继续成长和发展。

&有空闲的时候读读书,从书中体会各种人生,可以知道很多事情,懂得很多道理,本身就有很多乐趣。

&聪明人欣赏水,因为水活泼、流动,能随着地形而变化,放在圆的杯子里就是圆的,放在方的杯子里就是方的。智者就像水,可以适应环境的挑战,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

 

@庄子的逍遥

&人的心智拥有认知、判断、选择等功能,但是它很容易陷入“区分”的层次。庄子的建议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摆脱肢体,除去聪明,离开形骸,消解知识,同化于万物相通的境界。简单来说,就是做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身体如同枯了的木头,心智如同燃烧后冷掉的灰。什么意思呢?没有欲望和执著了,完全不受外物的干扰和影响了,求得心灵的平静和自由。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修行,一步步地放弃、排斥、超越人间各种欲望,对生命的限制一一加以突破,到最后把生命转化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时候,人就能逍遥于天地之间,与道合一,永恒常在。

&我们从地面上仰望天空,其色苍苍茫茫,真是觉得很美、很幽静深邃,然而从天空向下看,地上的一切也是同样的美妙……距离才能产生美,人生也是一样。庄子倒不是要我们离开这个社会,而是要能从心理上跳开一步,换个角度,调整心态,化解自己的执著,突破时空的限制,看到生命的美。你心中有这样的美感,遇到任何事情就不至于抱怨了,很容易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欣赏感悟。

&每一个人都有向上提升、转化的可能,即从身到心到灵,一层层上升,到最后你需要的东西越少,你就越自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总觉得需要各种条件才能快乐,年纪越大越提升、转化,需要的条件就越少,到最后完全不需要任何条件,活着就感到很快乐了。《逍遥游》整篇都在告诉我们,人的身、心、灵怎样提升、转化,从而进入一种理想的状态,叫做“无待”,也就是没有等待。因为有所求必有所待,如果无求就能无待,真的无待,到处皆可逍遥。

&我们要计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让我们的智慧得到觉悟的机会,如果你能把自己的眼光提升到这样一个高度,然后再看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有痛苦和烦恼大概都很容易化解了,就不会只局限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了。

&当我们把各种空间、时间、世俗价值观和生死问题等外在有形的限制排除之后,第二步就要设法回归内在。因为一个人一生中所接触到的苦乐,都是由他的自我所造成的,也是自我在感受这些苦乐的。……道家认为,人的欲望除了来自本能,还来自认知。有知就有欲,世人的“知”用在区分各种价值,但这种区分往往带来烦恼。……提升到天人合一,进而开展出心灵的自由,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成为艺术的、审美的人生。

&当别人都在耍弄心机、争奇斗艳、巧取豪夺、夸耀富贵的时候,你却能对自己下一番涤洗与整理的功夫,使自己进入虚和静的状态,再经由适当的修炼,从虚静之中产生光明,也就是属于“灵性”层次的境界。

&把快乐比喻成蝴蝶,你越是用网子去捉它,它飞得越快,飞得越高,你越捉不住;但你要是不管它,专心做自己的事,把追求快乐这件事忘记,蝴蝶就会自己飞过来,停到你的肩膀上。

&现代人需要透过道家思想的接引,发展出来一种休闲观念,让我们转化成精神上的逍遥自在。

&一个人若想感受到美,必须以超脱的心灵来看待有形世界,不求任何现实中功名利禄的满足,而只是纯粹感受到生命的创造力源源不断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庄子的审美。

&你何必去忽略生活中的小技术呢?人无论从事任何行业,或学习任何技巧,如果能达到粘蝉老人的这种表现,就不妨静下心来加以欣赏,看看一个人如何把规则内化为本能,以至于表现得“如鱼得水”,别人看起来非常困难的事情,他做起来却轻松自如,这也算是一种审美的情操。……看到别人的技巧神乎其技,在欣赏的过程中暂时忘却了烦恼,觉得人生还是蛮有趣的,这就是一种美。

&任何东西都有一定的条理和结构,你了解了,就找到了线索和诀窍,可以很容易地把它从大化小,从小化无,这样一来,做事的人很轻松自在,不费什么力气,所做的事或处理的问题,也都因为你能够把握关键而迎刃而解。

&你不要在乎从事的是什么工作,重要的是你如何去做,你把事情做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固定的规范中精益求精,从技术提升到艺术,到达出神入化的境界,以至于别人看起来,觉得很美妙,很值得欣赏,你就不妨享受“踌躇满志”的快乐。

&庄子看待万物,首先要还原万物自身的价值,不以人的想法作为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庄子的观察非常深刻、准确。人活在世界上很容易犯的毛病是“主观”,以人类的价值不安为标准衡量万物,或者一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衡量别人。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以“道”的眼光来看,就会发现万物之中处处都有“道”的光彩,万物自身都各具美妙之处。

&你进入到这样的修养境界,在与人相处时,就没有什么对自我的执着,也没有人可以伤害你;成功了不欣喜,失败了不难过;你不必离群索居,就可以虚己以游世。

&泛若不系之舟,这六个字非常地潇洒。我们可以想象,一艘小船,没有系在岸边,风往哪里吹,它就往哪里走;风停了,它也停了。人的一生如果能达到这样一种自由洒脱的境界,夫复何求?

&如果能把这些执着化解掉,马上就会感到一种生命的乐趣,像苏东坡写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在“道”的江湖里,逍遥自在。

&在等待的过程里,他内心会慢慢培养一种忍耐的能力。而人的“情绪智商”,说到底是看你能不能自我克制,能不能调节自己的情绪,能不能在想要大发脾气或者想要得到某种东西的时候,稍微忍耐一下,沉潜一下。……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从来不肯让欲望稍微等待一下,那他这一生可能不会有太大成就。

&道家很重视情绪的调节,因为通常我们的能量是在情绪变动的过程中消耗了,在不必要的情绪中消耗了大部分。道家思想常常提到“全身保真”,让生命保持完整,恢复真实的状态,才能发挥生命的极限……整个生命保持在一种非常安详、从容、自在的状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你去紧张、去焦虑,你不再去计较那些名称与实质的改变,更何况是让它们来左右自己的情绪?

&人的生命包含了身体与心智,但是另外还有更高的精神层次。宇宙万物的变化也许真是一场梦,但是做梦的人一旦清醒,就会觉悟人生的可贵在于展现精神层次的意境,这才是庄子所说的用心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