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道 道与茶
标签:
文化 |
http://s11/middle/6173af41g87dfe0c87c3a&690道与茶" TITLE="茶与道
武当道茶,先说“茶”。
中国茶叶博物馆展厅的前言中,起始便是这样一段话:茶,自神农最初发现和利用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已吟咏了几千年之久。
神农最初发现和利用茶,源自《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武当山南依神农架原始森林,相传便是神农炎帝尝百草之地。古老而神秘的秦巴山区,是我国茶叶主要的发源地之一。
那么,将这一个“茶”字吟而咏之的第一人又是谁呢?
这个人便是中华文化元典《诗经》的编撰者尹吉甫,细读《诗经》,其中有七首写到了“茶”。“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采荼新樗,食我农夫”。在《诗经·出其东门》中,还有一句“有女如荼”,把见到的女子,比作又轻又白的荼花。中唐以前,古人称“茶”为“荼”。这正如现代书法大师启功先生诗云:古称荼苦近称茶,今古形殊义不差。尹吉甫又何许人也?此人乃2800多年前的周朝太史。《郧阳府志》记载:“尹吉甫房陵人”。可以想象,面对远古纯朴的民风,这位出生于房陵的“知识分子”,飘然秦巴,采风汉水,借着武当一杯杯清茶,大发诗兴,吟哦出千古不朽的名句。
到了唐代,一代茶圣陆羽为考茶源,踏遍青山,浪迹天涯,终于得出结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如今,在房县桥上乡千坪村海拔1100米的山坡上,一棵基部围径达3。2米的古茶树仍是“神采奕奕”。专家考证,其树龄在千年以上。这与陆羽之说,竟是不谋而合。
相传,唐中宗李显由太子贬为庐陵王,居房陵,途经竹溪梅子垭,偶染暑疾,昏厥于地,时人采梅子垭茶煮而饮之,病状全消,颇感茶味佳美,遂用梅子茶敬献母皇武则天。武则天品后大加赞赏,钦定为贡品,梅子贡因此得名。
竹溪梅子垭,至今仍保留着48株古贡茶树。
一杯武当茶,浓缩了多少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武当道茶,再说“道”
茶与道,素有不解之缘。
茶道源于老子。
而武当道茶,源头在道。相传真武祖师在武当修炼,日常以饮茶修性养生,终于得道。此后,每逢“三月三”、“九月九”,武当道人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事活动,用最好的茶敬奉真武祖师,并将这一仪式沿传至今。
游览武当山,翻过太子坡,有一座元代古建筑,名叫“八仙观”。相传,八仙过海,到大岳太和山参加玉皇大帝册封真武盛会,慕名武当道茶,在老君堂盗来修性养生的长寿道茶,八仙群聚在一片古茶树下,煮茶品茗,茶醉得道,故建八仙观。山民以这里聚仙藏气,世代植茶,成为盛产道茶而闻名的八仙观村。
道教源于道家,道家钟爱道茶。道家与道教一脉相承,道教与道茶相伴相生,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道茶文化。
武当道茶,茶中有道。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说,武当道人,对道茶妙用有其三:一是养生健身。饮茶能清心明目,生津止渴,让人心旷神怡。二是消食祛病。俗话说,十道九医,道人注重道茶的药用价值,古往今来,有不少道人饮茶消病。三是修身养性。道人悟道,讲究“和静怡真”,沏杯好的道茶,闻香观色,品味人生,调整心态,净化心灵,彻悟茶道、天道、人道,得到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平和与洒脱。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题赠武当道茶八个字:品茶论道,感悟自然。其中意味,耐人琢磨。
武当道茶,也说“武当”。
道之相传于武当,因为武当的神奇和秀美;茶之起源于武当,因为武当特有的区位和生态。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的武当山脉,最是适宜茶叶的生长。
聚天地之灵气,凝日月之精华,特有的生态环境,成就了武当道茶特有的品质;而武当特有的文化环境,又赋予了武当道茶特有的文化内涵。
天下功夫称武当。
武当道茶的茶艺表演,就有着浓郁的“武当风格”。
除了太极十三式,武当道茶茶艺中还有猛虎下山、大鹏展翅、百龙过江、反弹琵琶、回头望月等诸多招式,每招每式都令人赏心悦目。充分显示“武当道茶,茶中有道,品茶悟道,昭示道理”的独特境界。
2008年6月29日,美国好莱坞资深导演克里斯蒂·里比,带领长篇纪录片《圣山》摄制组,慕名来到武当山八仙观村,拍摄武当道茶的茶艺表演。神奇的武当风光,精彩的茶艺招式,悠扬动听的采茶民歌,让克里斯蒂兴奋不已,连声“ok!ok!”,高度赞扬纯朴自然而又博大精深的道茶文化。
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独具魅力的山水文化,加之独辟蹊径的养生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交叉融合,成为武当道茶独特的精神元素。
有茶即有文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