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的气场,没有梅长苏的强大

前几天,去参加了电视剧《猎场》的定档发布会。为防粉丝拥爆,会场屡度盘查,再三设防,五米之外见到了正从贵宾厅走进会场的胡歌。
他紧跟在姜伟导演身后,有些生怯,有些驼背,远没有梅长苏从苏宅出来,迎向夏江时的强大气场。资深娱记说:那是演员借了角色的魅力。
也是,胡歌能演活梅长苏,是因为他认同梅长苏,他的自信和气场都长在角色里,出了戏,就要做回他自己。
但是也有不一样的,比如姜文。即便是和胡歌同龄的时候,姜文的每次出场,气场自给自足不说,还能富裕出来教训记者,以至于“姜文难采访”后来成了娱记们的共识。
按理说,从演技到颜值,从商业价值到观众拥趸,胡歌是时下中国男演员首屈一指者,他是最可以目空一切,旁若无人的,何以反有生怯?这大约和他的“自我满意度”有关,众所周知,胡歌少有自满之时。
“自我满意度”是我“盗”来的新词,出自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在“全国首届健康人文学术会”上的发言,他基于12624例,“中国人亚健康状态评估量表”的数理分析发现:在与亚健康相关的17个因素中,“自我满意度”低,是健康转向亚健康的,第一“撬动因子”。
与此相关的,有两个有趣的结果:
有研究发现,同样的罹患癌症者,其中有人又并发了“精神分裂症”,一段时间之后,那些精神正常的癌症病人,或因为癌症恶化,或因为治疗失当,纷纷离世,唯独精神分裂者,他们虽然疯着,但癌症却消失了。
另一个结果来自出家人的体检报告。调查者发现,他们的很多化验指标,如果放在常人,早就严重到需要入院治疗的程度,但他们却以此残败之躯,活到天年。
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这两种人都摆脱了“满意度”这个衡量标尺,疾病因此失去了重要的“撬动因子”。
因此,只要病人能平和的接受自己的现状,不觉得有多大委屈、危机,由此保持一定的“自我满意度”,他们的身体可以维持很久,即便是低水平之下的维持,从这个角度上说,帮助病人提高“自我满意度”,同样也是医生的分内之事,用何裕民教授的话说,这是一种“没有装进药瓶里的药”。
鉴于此,一些善意的谎言或者假象是必要的,因为“自我满意度”本身只是一种主观感受,甚至可以与客观、实力无关,能在境遇不佳甚至实力不足时,仍旧保有极高的“自我满意度”,是另一种生存实力,就像姜文,他性格中一定有跋扈的成分,后者足以使他无视甚至摧毁既有的评价系统,依照他的“自我满意度”来自建,他的气场也来自于此。只可惜,这一点胡歌做不到,他太过纯良,还有敬畏众生,对一切深信不疑的孩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