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开在汤药里的姜,不是可放可不放

(2016-10-16 13:56:47)

 我们平时吃的姜,时常用在中药里,医生多嘱咐:“回家切几片姜”。因为姜是普通的调味品,很多人不重视,觉得可放可不放,事实上,姜在中医里是经常委以重任的,因为姜能健脾温胃祛湿,而且有护卫身体的意思。

  姜之所以叫姜,还因为它具备驻守边疆,保护疆域的意思,“姜”同“疆”,因为是温性的,能低于寒邪,所以是人体的一道卫外防线,而这道防线,最容易被寒凉攻破。 中医有“冬吃萝卜夏天吃姜”,“上床萝卜下床姜说法,都是为了然姜去卫外。夏天热,人们会多吃凉的食物,长时间躲在空调房里,所以夏天的感冒受寒的多,和过去保温措施差,没有空调的年代完全相反,所以夏天反倒要多吃姜。

   我们吃的任何食物,进入体内被消化之前,必须和体温等温,达到36度,这个时候消化酶才能开始消化,否则它就不干活。凉的食物吃多了,身体就要不断耗能来预热食物,经常为此耗能,就造成了脾虚。脾虚出现时,人会本能地不吃凉的,或者感觉食物,特别是凉的食物总是积在胃里消化不了,就是因为脾虚导致他没有足够的能量来预热了。

 而脾气也是我们身体的“清洁工”,要负责代谢废物,脾气虚,废物没人打扫 堆积起来就形成了湿,所以,脾虚的人是最容易有湿的,有湿的人想祛湿,必须同时健脾,把“清洁工”配备足了,湿邪才能去除掉有湿的人一个典型症状就是身体沉重,困,头脑不清楚,胃口不好,什么都不想吃,甚至还觉得恶心,而且舌苔很腻,这就需要用热性的药物和食物帮助驱散,就像湿衣服想要快点干,要么用火烤干,要么靠太阳晒干一样,总之都需要借助温热来蒸发水汽姜是温性的,但又不像热性药物那么热,正好适合这种情况,既能温养脾胃,又能燥湿,应该是脾虚人每天餐桌上的必需品。中医开在汤药里的姜,不是可放可不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