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向来有“药食同源”的讲究,
很多食物就是药物,很多药物可以当食物吃,比如大枣薏米生姜之类。在《伤寒论》这部中医临床经典中,生姜是最重要的一味药,“生姜泻心汤”这个专门治疗
的方子,生姜是主药。之所以姜能委以重任,因为在中医里,姜不仅因为是温性而暖身,它的升发之性还是对身体各项机能的顺应和促进。
中国民俗讲究“上床萝卜下床姜”,讲究早上起来吃姜。因为在清晨,身体的各项功能有待启动,姜的升发之性正好帮助功能的启动,而夜间人身之气,也就是功能是收敛的,消减的,所以不需要再用姜来激发了。对于这一点,已经有现代研究的举证:生姜中含有一种“姜辣素”,能使心脏加快跳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也能使消化道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旺盛,暖身,健胃的作用就是由此产生的,这些都是对生理机能的启动和顺应。对此,古代先贤早就照办了,孔子的《论语》中就有“不撤姜食,不多食”之说。
姜经过不同的处理, 炮制,产生的效果不同:生姜“走而不守”,偏于散寒;干姜“能走能守”,温里兼能排寒;炮姜“守而不走”,重在温里固虚。
具体说:鲜姜是入上焦的,发散功能很强,着凉之后的感冒非常好用,一碗姜汤或者红糖姜水、姜汁可乐就可以寒气赶出去,但这个姜一定要是生姜,
如果是年轻人,身体好的,可以用老一点的生姜,发散的力量大;如果是体质差的,年纪大的,体质差的,适合用仔姜,因为他们经不住过大
的发散。
生姜晾干就是干姜,
干姜的作用就下移到中焦了,主要针对的脾胃虚寒引起的各种问题,比如胃疼呕吐甚至腹泻,大便不成形。干姜其实就是脱了水的生姜,因为脱水了所以只剩下“干货”,温热之性远大于生姜。
将干姜炮制之后就是炮姜了,炮姜是黑色的,它的作用部位移到了下焦,因为肾虚导致的腹泻无度,月经过多甚至崩漏等,都是炮姜的适应症,因为增加了炮制环节,不仅更温热,而且多了收敛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