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问,我文章中提到癌症属于“阴邪”,也有文章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要注意养阴,这两个地方提到的“阴”是同一个意思吗?
每个对中医感兴趣的人都会有类似疑问,中医说的“阴”,到底是什么意思?中医的“阴”和”阳”是相对的,凡是消极的,安静的,冷的,淡的,死的都属于“阴”;相反积极的,活动的,热的,浓的,活的都属于“阳”,这是个大概念,癌症之所以属于“阴邪”,就是因为它具备了消极的,冷的,与死亡接近的特点,是生命健康是相对的。
而补阴的“阴”,指的是身体的物质基础,类似一个家庭的固定资产,与它们相对的是身体的功能,家里的流动资金。前者是安静的,固定的,后者是活动的,流
动的。换句话说,构成身体的基础物质,都属于“阴”,中医里说的血、津、液都是阴,如果换成现代医学的概念,就是组成身体的细胞组织,再往下一点说,细胞
组织生存所需的蛋白质脂肪和糖,也属于“阴”的范围,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阴虚的人会消瘦了,因为他们身体的物质基础被耗竭了,而补阴的时候要吃阿胶甲鱼等
等,就是包含了补充蛋白质的意思。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说法,是金元时期的朱丹溪提出的,他也是中医滋阴学派的创始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便是平常状态下,人体也容易阳气过旺而阴气不足
的,和阳虚相比,人们更容易出现阴虚问,因为在平常生活中,伤阴的细节比比皆是,最直接的就是“作”,就是“不作死不会死”的那个“作”,通俗讲,就是非
要实现本不该有的欲望。
我在我的《不上火的好生活》一书中,提到过一个公式:欲望--实力=上火。意思是,当你的欲望超过了你的实力所及时,你就要上火,这个差值越大,上火越严重,而上火就要直接伤阴,现在人上火的越来越多,这也是为什么阴虚比阳虚更容易出现的原因。
因为欲望定的过高,实现不了,人就要为此着急,着急上火嘛。人着急的时候,身体就要调遣发挥出潜能,这个潜能就会超出平常的能力,超出身体常规的能力和
能量,最后跑到哪里去了呢?就要变成“火”,中医说“气有余便是火”就是这个意思,“气”是功能,多出来的功能就要化火,之所以称之为“火”,因为人体出
现了和自然界的“火”类似的的状态:红、肿、热、痛、烦、燥,这些症状都是热性的,它们反过来继续加重对身体固定资产的消耗,加重伤阴,而人的欲望和经济
的发展总是同步的,见识越多,欲望也越多,这也就从社会层面决定了现代人容易阴虚。
既然“阴”是人体的固定资产,损伤了就要补,否则就要影响身体的健康甚至寿命,因此,补阴就应该成现代人的保健常态,具体到补阴的药物,如果是阴虚比较
轻的,麦冬玉竹百合就可以了,它们是入肺胃经的;如果伤阴严重,就要动用到入肾经的补阴药了,生地山萸肉天门冬枸杞之类,其后,中医所谓的“血肉有情之
品”,是补阴的最高境界,比如阿胶,龟板,动物骨髓等,多是疾病进入后期,消耗时间过长时,为扭转阴虚状态时必用的补阴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