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食不厌精”不是只吃细粮的意思
(2015-02-10 15:56:34)
标签:
健康 |
食物的精、细需要加工,烹制,甚至还需要细嚼慢咽,才能得到食物营养、真味,更重要的是,在咀嚼这类身体的“加工”过程,能舍得花时间的人,肯定不会贪婪,不会狼吞虎咽地失态,如果这段时间足够长,大脑就有了“正在吃饭”的印象,大脑的“饱中枢”因为有时间完成神经反射,而足以感觉到饱,就此发放不再吃的神经命令。
所以,现代养生的一大要素是吃饭慢,按照现在的营养学规矩,每口能咀嚼30次为最好,但估计没几个能做得到,虽然食物下咽后有PH极小的胃酸等着,但这样的咀嚼肯定避免了饕餮导致的过食。
之所以营养学家反对现在的快餐,鼓励吃粗粮,一方面是因为快餐热量高,更重要的是,快餐很容易吃得快,几口就吃完了一个汉堡,还没感到饱的时候,热量却已经超标了。而粗狼,也因为咀嚼起来比细粮费时费力,更容易让大脑有饱的感觉,孔子那个时代不懂现代营养学,但是他从容的人生哲学仍旧可以使他对饮食养生无师自通。
具体讲,如果这个人一直吃细粮,那他就该“食不厌粗”,应该增加粗粮的比例来改变饮食结构。相反也一样,如果始终是粗粮,就有可能纤维素摄入足够,但蛋白质不足,他就需要多吃细粮甚至精肉,就像一个因为营养不良而住院看病的人,是不能以糖尿病的标准给他限制热量的,人们忌讳的热量于他就是补品,孔子那个时代也如此,之所以他提出“食不厌精”,就是因为当时的食物太不够精了,“不厌”属于一种生活追求,反之,如果像我们似的,被精细的食物包围着,早就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