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争论信不信中医,其实,无论你信与不信 ,中医都是你早晚会选择的生活方式,只要你想健康地活着。
很多癌症病人因为没钱或者其他原因,在被诊断为绝症之后离开医院,不开刀也不吃药,回家静候了,结果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于是人们说这是“自愈”。但是这个“自愈”的过程中,他虽然不吃药,但大多会找个安静的地方,能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吃新鲜食物,放下生病前放不下的事情和心事,还可能会漫步田野山川……如果说这种人的起死回生是远离医药之后的“自愈”,不如说是接近了中医之后的康复,只不过此时的中医已经化作了他的生活方式,因为“恬谈虚无,病安从来”这种观念,贯穿在中医诊疗的始终,甚至比一个名医的一个名方更有价值。
以前有个美国电影,叫《晃动摇篮的手》,大意是讲一个照看孩子的保姆,最终颠覆了一个家庭。看似一个每天围着餐桌,婴儿床转,对大局无足轻重的人,却可以改变生活的根基。就是因为生活的细节和琐碎是最有效改变生活品质乃至健康品质的,而很多疾病的罹患其实都来自生活细节,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导致,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致命的,无药可医的病,都是“生活方式病”的原因,诸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甚至艾滋病。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生活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治疗,即便接受了最先进的心脏搭桥,即便用到了最昂贵的化疗药,如果接受治疗后你的生活一如既往地放肆,不改当初,所有的疾病都可以重来,复发,这也是中国人常说的“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治病用药,用手术;治命就需要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心态和个性,而这些都是中医分内之事。
只可惜,这种对中医的回归或者说从不信到信,往往都要等到上了年纪,自己或者旁观病人的生命悲剧之后才醒悟到,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那些始终宣称不信中医的人,要么是因为错误地给中医定了位,或者说是错误地给医学定了位了,其实,将自己有机的生命全部托付给任何一门单纯的技术,都是单薄而危险的。要么就是他们眼下身体尚健,年纪尚轻,还有经得起糟践的本钱,所以也就敢说不信中医,也就敢拒绝最能成全生命的生活方式。
昨天看了个消息,说北大哲学系是著名的“长寿系”,那个系里的哲学家或者哲学研究者,活过九十的比例很高,而看他们的生活细节,没任何诀窍,无非是用恬淡虚无,顺其自然的哲理指导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细节,如果从中医角度看这些细节,他们都堪称无师自通的中医大师,他们肯定也不会参与到信不信中医的辩论中,这在他们,可能是个伪命题,因为无论信与不信,中医都是中国人早晚会选择的生活方式,对中医的选择或者归属甚至可能是生命的本能之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