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补阴和补阳之分,很多人觉得补阴的一定是偏凉的,所以阳虚的人不能吃,比如六味地黄丸,很多人都因为自觉怕冷,觉得自己阳虚所以不敢吃,怕吃反了。事实上,补阴和补阳并不矛盾,因为中医的阴阳本身不是对立的,而是上下的关系,阴在下面,是阳的基础,所以,一个阳虚人如果补的话,是要从补阴开始的,这样他的阳才有了基础,打个比喻,阴是蜡烛,阳是蜡烛的火苗,没有蜡烛,火苗是着不了的,要想火苗旺盛,下面的蜡烛要体量足够。
中医纯粹补阳的药物,只用在危急时刻,比如休克,临终前,这个人的阴不缺,但是火苗没力量点燃了,这个时候才用到纯粹的补阳药,比如附子,肉桂,独参汤之类的,为的是把是使尚存的阴活化起来,点阴为阳,把物质基础转化为功能。但这是有前提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蜡烛必须不缺,否则,就算你用补阳药也没有效果,类似“竭泽而渔”,而且这个“泽”里本身已经没什么水了,再怎么“竭”也得不到“鱼”。
中医经典的补阳药,一定要在补阴的基础上,否则就有折寿的危险,过去很多人因为吃补阳药一命呜呼,吃的肯定是纯粹的补阳药,等于人为增加火苗的亮度,要么是因为当时的过度兴奋心脏不支而死亡,要么是增加身体的消耗,使人过早衰竭。
正确的补阳药如“金匮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附子肉桂,治疗因为阳虚导致的怕冷,腰膝冷痛等未老先衰症状,补阳药是在保证阴能足够的情况下才使用的。而六味地黄丸对于阳虚人也同样适用,首先这个药并不是寒凉的,甚至偏温,因为其中只有丹皮一味偏凉的药物,其他要么是偏温,要么是平性的,等于是在增加蜡烛的体量,和增加蜡烛上的火苗亮度并不矛盾 ,甚至可以说,和补阳的“金匮肾气丸”只是程度上的差异,在阳虚这个方向上,后者适合的病症比前者更严重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