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演员改剧本的问题,演员宋丹丹和编剧宋方金争执了几个回合。
演员演戏时改剧本,无非是要把角色改成更适合她自己发挥,这也不独宋丹丹,演员中特意为了为难自己,给自己加上裸戏,加高空跳下戏的,估计没有,大多是想改得更适合自己的戏路,能“以不变应万变”地走走捷径。这么做的最大遗憾是,每个角色都会留下了演员自己的影子,甚至角色会在演员的影子下消失,这在编剧宋方金的笔下形容得贴切又刻薄,是“调戏角色”。其实,“调戏”这个词宋编剧用得很客气,我估计按他的原意是想说“强奸”的。
这让人想起了刚爆出的“药儿园”事件,据说是幼儿园为了让孩子不感冒,保证出勤,只要来幼儿园的孩子,统一被喂服“病毒灵”,而且一吃就是半年,全然不管孩子的身体状况,药物的副毒作用。
幼儿园此举,除了犯了没有告知家长这个大忌,另一个问题是,药物不是食物,不可能妇孺皆宜。这之前还有个“板蓝根冲剂”,也是每次流感时全民服用,甚至被脑残的官方推荐,直到被专家恶批:板蓝根本身的抗病毒作用微乎其微,而且性质寒凉,风寒感冒或者脾胃虚寒者,更要禁忌。
无论是“调戏”还是“强奸”,一个相同的关键是:无视对方的情形和意愿。从这个角度上说,“病毒灵”也好,“板蓝根”也罢,一旦包治所有人,包治所有感冒,就难免有对医学的调戏、对健康的“强奸”之嫌了。
但是,医学史还真有用一味药起家的名医,最早的是“张熟地”,之后是“孔石膏”。
“张熟地”原名张景岳,是明代名医,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就是他创制的。在他之前,滋阴学派曾轰动一时,而滋阴药物偏于寒凉,诸如知母黄柏之类,由此导致体质虚寒者大增,张景岳的“温补学派”应运而生,熟地则是温补的要药,及时扭转了当时人们的体质及病态。
“孔石膏”原名孔伯华,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善治发热诸病,因此各种肺热,胃热者多聚集在他这里。石膏这个能退热,生津,除烦,性质又不寒于其他凉药的药物,就成了他靠手的工具。
名医的这般绰号堪称美誉,因为他们不仅抓住了病人的普遍体质和疾病的普遍规律,而且还吃透了药物的药性,如果不是这样,纯粹为医生的一己之利,类似现在,为了多拿回扣而开药,估计很多医生也都可以叫“张消炎”“孔霉素”了。
宋丹丹主演的电视剧“美丽的契约”不好看,因为和之前的“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很像,无论是台词还是举止,服务或者展示的很多是宋丹丹她自己,而不是角色。这样于一个演员不是好事 ,长久以往地这么避重就轻下去,至少在演技上失去了上升空间,好比一个总是戴着护腰的人,腰部肌肉会因为对护腰的依赖,而损失30%的肌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