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传导疼痛的有两个系统,一个比较原始,另一个进化程度高,前者可以传递慢性的疼痛,弥漫性的疼痛,后者的作用就是抑制这种携带疼痛信号的的传递。但是,人体中,所有进化程度高的组织和器官,都有率先衰退的共性,这种有止痛作用的神经系统,随年龄增加提前退休了,即便没有上年纪,但只要体质偏虚,这个系统的功能也会提前衰退,所以,老年人,虚弱的人更容易“无病呻吟”。
中医在汉代就已经有了针对这种“无病呻吟”疼痛的药物,这个方子叫“小建中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这个方子的症状描述是:“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很典型的一个虚弱之人的形象。这种人可能不到四十岁,但体质已经近于六十岁的衰老程度,能控制疼痛传递的高级神经因此提前退休了,她就因此更容易浑身不舒服甚至疼痛。
“小建中汤”中里的药物是: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 炙甘草(6克)。这些药物全是温补脾气,对那些慢性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老病人,止疼的效果非常好,只是这种止痛不是以麻醉方式,而是通过补虚,让因为虚衰而“提前退休”的,对传递疼痛信号有管束作用的高级神经重新焕发青春而“上岗”,对疼痛的错误传输有所限制。
很多人问:没有饴糖,改成白糖行吗?饴糖是从高粱,麦子,玉米等粮食中发酵而来的,也就是麦芽糖,因为出身于五谷,所以具备了五谷的温补之性。而白糖,冰糖,是从甘蔗或者是甜菜之类的植物中提前的,它们的性质偏凉,至少不具备饴糖温补之效,而一般正规的药店里,都能找到作为药用的饴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