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于丹“变节”

(2012-02-14 10:31:11)
标签:

九九归医

杂谈

    前几天在“旅游卫视”看于丹讲课,讲的是她在巴黎的感受。还是之前她在“百家讲坛”讲人生哲学时的豪迈语气,还是高档、职业但缺乏书卷气的套装,使得她对浪漫之都的感想都被连累得过于实在了。即便她仍旧可以从巴黎的红酒,三下五除二地说到“生活在当下”的生命哲理,即便她的感受真的来自巴黎,但整个节目却更多地给人“炫富”的感觉。

   自从于丹成名,她的讲课内容已经从“出道”时的老庄,论语,扩展到男女情感,生活格调,几乎所有能与文化有染的话题她都可以参与。这种“转型”,让我想起娱乐圈靠绯闻起家、凭雷人出名之后“华丽转身”直至修成正果的明星,如果前者有”从良“之意的话,现在的于丹就有点“变节”之嫌了,至少从"专家"转为了杂家。

因为参加健康养生节目录制,接触了很多电视制作人,他们更需要没有什么确切专业,但对什么话题都能说几句的“嘴力劳动者”,这样才更容易与没有太多知识背景,理解能力一般的普通观众对接。但是,这种要求几乎会在任何一个正规学者那里碰壁,所谓学者,权威,一定会是“术业有专攻”地分属在某个具体领域,你很难让一个拿手术刀的骨科医生对降糖药的使用侃侃而谈,即使他能也仍旧会很慎重,他的学养会让他本能地保持对不太熟悉知识乃至其他学科同行的敬畏。没有这种顾虑的一般都是“张悟本式”的人物,他们没有足够的医学知识,因为无知所以无畏,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学术上同行,大多是自己开个够吃够喝的小诊所或者一个“健康咨询中心”,几乎没有能够审视、质疑其才学的同事需要面对,这些都使得他们在“大嘴”出狂言时没有顾忌——之所以有“嘴力劳动者”这种专属,就是因为嘴力可以无关脑力。

     中医有“食药同源”之说,意思是有的食物本身就有药效,有的药物可以当食物吃,比如大枣,生姜,薏米之类都在此列。归于此列的药物都有药效不显,药力不专的特点,因为它们作为食物会介入日常民生,所以必须适合庞大人群中的各色体质特点,因此绝对不可能像人参、附子这类有明确针对性,更不可能起死回生地创造生命奇迹,后者属于利器。即便是当做药物使用,人参、附子也有诸多禁忌,比如人参只适合于没有任何阴虚的虚弱之人,阴虚人如果借人参之力补虚,轻则虚不受补,重则火上浇油。至于附子,使用前要九蒸九晒地严格炮制,以限制它过于锐利的药性,更不可能像薏米大枣一样煮在粥里。所以,你随便翻开一本中医书,人参、附子之类肯定是排在前列的,一般是一张处方的君药,而大枣生姜之类大多一带而过,因为用对了,不过是辅助效果,用错了也无大碍……任何一种具有普适特点的事物,都不可能有太多自身个性,它尚存的个性也是要依照服务对象的需求改变甚至阉割的,这也是“变节”的代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