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文物展的时候总想不通:“那些个罐罐是做什么的?装米装油都不合适呀……”长大了之后才知道,那些看起来精美但派不上实际用场的东西,是礼器,用在祭祀时,专门用来承载先人们虔诚而虚渺的希望,将它们和柴米油盐拉近关系, 就是犯了焚琴煮鹤之忌……
小时候很少吃到生日蛋糕,有一次别人送了一个,为此还开了个生日会,上面插着的蜡烛居然被一同过生日的孩子吃了。他没见过蛋糕,更不知道这种造型夸张的蛋糕包含的是祝愿,五彩缤纷的蜡烛仅仅是承载祝愿的……
祝愿乃至梦想之所以美好,诱人,就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现实,不是近在咫尺,唾手可得的东西。包括身体,人们追求的“绝对健康”和“长久寿命”,在某种意义上都等同于那些插在蛋糕上的蜡烛,摆在菜品边的萝卜花,只可以远观和心仪,不能吃,至少不好吃。
明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是现代人保健用药的依据,其中很多药后注解,为人们健康、年轻的梦想提供着证据,比如:“久服令人白”,“令人长生不老”……有如此注释的药物于是被赋予了神奇的功效,比如山药,莲子,枸杞子,价格得以一涨再涨。事实上,那些注释不过是古人留给后人的一个许诺甚至是“圈套”而已,可以看得见,但摸不着,为的就是鞭策你一生都为了追求“肥白”,“不老”而“久服”对健康有益的东西,这才是先人的目的。而这,就是梦想的价值,信仰的张力。
惜命的现代人更像那个吃掉了蜡烛的傻孩子,把健康的梦想当真了不说,还玷污了梦想的原本含义,因为他们将生命的许诺变成了贪生的依据,贪生就要怕死,怕死就会变形地去寻找“长生之计”,与古代的炼丹之术一无二致,而这,就是张悟本之类庸医层出不穷的根基。
我见过很多深明医理却未能长生者,他们的生活犹如实验室操作一样精细:厨房里有天平,专门测量每日的油盐用量;冰箱上有“贴士”,每天警示新道听来的“食物生克”说法;桌上有严格的“服药时间表”,任何医嘱的执行都是雷打不动的……但却未能逃过病痛之灾,无他,他们对生命的贪念终日沉浮于脑海,铭记于心,无异于一个自制的“紧箍咒”,咒语之下的生命早就失去了生机。这也是为什么,那个四川的肺癌女孩子,在放纵自己抽烟喝酒之后居然癌症全无了,因为她甩掉了贪生的“紧箍咒”,也没有把不死的祈愿供奉于蜡烛之前,自然更不会犯吃掉蜡烛的滑稽和贪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