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魂不在现场

(2010-02-16 20:08:33)
标签:

九九归医

  《庄子·田子方》里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说,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即便是人死的悲剧性也位居其后。
   医学上的规律也如此,最被人畏惧的疼痛其实要比麻木更能证明病情尚有恢复余地,因为只要疼痛就说明身体还有预警能力,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病人的腰腿总是先疼后麻,很多人以为比疼痛容易忍受的麻木是“椎间盘突出”缓解的症状,其实正好相反,疼痛说明神经还能传导,还有能力告知大脑“这里出了问题”,而麻木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神经被阻断了,“上报”感觉的通路被堵塞了。所以看似慢性病的“腰椎间盘突出”,如果在麻木之后又出现了“足下垂”的功能萎废,是要在48小时内紧急手术的,否则,被阻断的神经就要出现永久性损伤……如果说心死是一种被封顶的希望,是精神损伤之最,那么麻木就是被阻断的生机,是身体损伤之最。
   久居平原的人只要去西藏,就会有头疼、胸闷的“高原反应”,那是缺氧的必然结果。但是,平时烟抽得很凶的人,或者心脏功能本身就差的人,他们的高原反应反到比正常人要少,因为吸烟已经导致了他们的长期缺氧,而原本就衰弱的心脏,始终没供给身体足够的氧气,即便生活在平原,也始终处于相对的缺氧状态,与高原的情形无异。所以,常人无法忍受的恶劣环境,于他们并没感到难忍,因为他们从没有过过不缺氧的日子……从某种角度上说,他们就像对严酷、压抑的环境无动于衷的人,不是因为忍耐力强大,而是因为感受力缺失,这种缺失绝非幸事,他们甚至可以失去感知死亡的能力。
   小时候学龚自珍的诗,有一句“万马齐喑究可哀”,为了解释“齐喑”的意思,老师列举了几个同义词:“道路以目”、“噤若寒蝉”。后来参加工作,发现很多独断转行的领导驾临时的景象,恰当地提供着这些艰涩词句的使用语境……但是,我还是相信凝固在那里的人们未必都已经心死,就像有时候为了止痛,也需要打麻药,吃止疼药,只是为了暂时替代掉能使人警醒的感觉,以熬过伤害最重的时期。事实上,应对这一切的人们,肯定拥有各自的避难方式,比如充耳不闻,比如灵魂不在现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