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有胆量回忆苦难
(2010-01-08 08:59:40)
印度洋海啸五周年,人们又回到了出事的海滩,一条被当时的巨浪推到房顶上的船,被刻意留在了原地,看到它,人们再次庆幸当年的劫后余生……四川地震也一样,汶川的现场已经成了纪念馆,摇摇欲坠的楼板被定格在那里,就此成为每年5月12日的怀念背景……当惨剧被留存为纪念,苦难被封筑成遗址,往往都是人们已经拥有幸福,就要走出悲伤阴影的时候,平静的生活已经铺垫出了经得起悲伤的底色。
北方人入秋那天要“贴秋膘”,吃一刀肥肉做入冬的准备,南方就讲究吃“秋膏”,把一张量身定做的汤药方子加阿胶,鹿角胶,熬制成粘稠的药膏,利用秋冬对身体做集中补益,因为南方的生活比北方的优越,保养也因此比北方精致,至少已经没有借季节变化开荤、解馋的必要。所以,苦味儿的菜也是从南方发端的,一是因为苦味入心,能清气候之热,二是因为南方有甜腻绵软的饮食做背景,吃苦味是为了和主流滋味形成反佐,对富足形成牵制……必须有甜做基础,苦才能找到“用武之地”,一如地震多少年之后,我们以旅游者的身份面对当时的灾难地,可以使就要忘形的心绪平静下去。
金元时期有个名医叫张从正,他是中医历史上最先倡导以出汗,泄下,呕吐的“恶治”办法疗疾乃至保养身体的,他的观点是,“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就是要通过涤荡影响身体功能发挥的毒素,来达到补益的效果,和那些善意可掬的开补药医生大相径庭。之所以中医历史上出了这么个治疗上的“叛逆”,因为他之前的诸多医家屡用补药,全社会都被补药吃出了一派滋腻、燥热病态,急需泻药的清肃,就像人们在吃腻了甜味儿之后对苦味儿的渴望。时下人们的保养状态与张所处的时代类似,所以“去火”,“排毒”才成了走红的时尚用语。
有人说,之所以要建纪念碑,是因为我们具有遗忘的特质。而纪念碑中,纪念美好的、幸福的为数不多,值得雕刻在坚硬石头上的不灭印记,要麽是纪念苦难的,要么是纪念挣脱苦难付出的牺牲的……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弥补人类忘记苦难,亲近幸福的本能吧,就好像人对甜味儿的天生嗜好,需要时常用苦味儿“反佐”。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持对苦难的记忆,以增加祥和生活的张力,就类似酒足饭饱之余要常吃“清热”药,“去火”药,良药口苦在心灵上也是同意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