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一对有操守的蟋蟀

(2009-12-07 13:12:39)
标签:

杂谈

     鲁迅他爸爸去世之前得重病,找郎中来看,结果人家开出了一对“原配的悉蟀”,这个悬虚的药引子没能让鲁父起死回生,还被大师写进了文章里,惹来了几代人对中医口诛笔伐。
    其实,虫类入药在医学界不独中医的事,现在治肝癌的“去甲斑蝥素”,骨科里销量巨大的“大黄蜇虫丸”,都用了听起来吓人的虫子。问题出在了该郎中居然郑重其事地要求蟋蟀的“婚姻状况”,在视医学为绝对科学的鲁迅眼里,自然就失之严谨了。
   其实,从心理角度上说,这种对药引子的苛刻,恰恰能造就药效,它更容易使服用者对制作过程的复杂和神秘产生信服力。比如临床上使用的安慰剂,虽然实质不过是毫无作用的淀粉片,但因为医生同样郑重其事地开出来,包装乃至味道也与有效的药物无异,使病人相信在先,所以仍旧能具备30%的治疗效力。
    从文化角度上说,行事过程中的适度繁琐,是可以增加一件琐事的文化含量的,乃至能使之足以跻身令人不敢小视的文化行列,后边这个理论是沈宏非创造的。
  沈胖子以写美食闻名,嘴巴刁钻同时智力超群。他可能就是为了给自己贪吃的嗜好发明了这个理论吧:所谓文化,就是延长完成一件事情的时间。比如喝一口茶仅仅是为了解渴,但在一个茶馆泡一下午,就可能品出茶文化。去一次红灯区就算越轨,但是如果一辈子扎根青楼却有可能成为性文化研究者……
    其实,查明虫类“操守”之后方可入药的规矩,在过去的中医是常事,有人说, 这种故弄玄虚的办法其实是医者保住自己名声的小心思,就象现在的医生,会把误诊推到仪器的“分辨率不足”一样。找不到“原配”的蟋蟀,或者找来的蟋蟀没法证明是“原配”还是“非法同居”,都是绝症没能起死回生时,郎中们最好的说辞。
   其实我到更愿意相信,这种繁琐的程序确实可以增加着病人的信任度,病人被为难的过程,就是其病愈信心增加的过程,本身不是坏事,至少是善意的谎言。著名的中医经典《雷公炮灸论》中描述朱砂的制作过程:“夫修朱砂之事,先于一静室内焚香斋沐,然后取砂,以香水滤过……”这种很有仪式感的制药过程,似乎负载着医者仁心和病人生机。所以同仁堂沿用至今的对联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个对繁琐制作过程的描述和承诺,使它的购买者在解囊的那一瞬,就已经拿到了30%的治疗效力。
  遗憾的是,这个30%的效果却被正规医生不屑,他们总觉得医术才是硬道理。到是假名医生的人,往往巧施此技,他们的偏方中很多不能用医理解释、但又不敢怠慢的规矩,比如:用一百根牙签扎成一捆去掇刺某个穴位。可以肯定,这一百根牙签与那一对有操守的蟋蟀效果无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