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mw690/61712d32ge0aba43d4c27&690
转眼间暑假就快来到了,在这漫长的假期里,孩子们由于有许多上班的父母无法陪伴着,所以网络和电视还有电子游戏机等成了小朋友们解除寂寞的“朋友”了。而且较为严重的就是互联网俨然成为让学生们留在家中的最佳玩伴了。
暑假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我们怎么样可以让孩子度过一个既充实又有意义的暑假呢?最近几天,好多学校的家长们都为孩子们咨询、报名暑假班的越来越多。有的家长说:“暑假有长长两个月的时间,我们都得上班,如果仅仅
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里,那等于放羊了。。。”
为了让孩子们这两个月有点约束力,不少家长还是愿意为孩子选个合适的暑假班的。因为所有家长都认为暑假班不至于让孩子荒废了作业,也有老师和好多同龄学生陪伴着,他们也是挺放心的。中学生家长则说,趁暑假期间想让孩子多学习一些课外知识,以便于更能有益于身心的发展。
一般的家长都特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能取好成绩。另一方面还要说“你看人家孩子多厉害,什么都懂,成绩又好,而且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会打击孩子的情绪,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如果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其实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发展,比如体格、毅力、活力、性格以及为人处事,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方面,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所有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自己最好的孩子,那么中国好孩子是如何成就的呢?在此建议家长们让孩子在暑假期间多陪陪他们,陪伴他们共同学习和成长,让孩子在这个愉快的假期里轻轻松松地学到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课程。
父母虽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在我们看来,师生道德更应该规范化,特别是对于老师,要求做到忠诚教育,专心辅导,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不体罚学生。教书育人,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治学严谨,勤于进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而现在师德在哪?新闻报导上那一条条有关校长以及老师的骇人事迹,我们再一次开始怀疑,教育到底怎么了?师生之间,除了那些纯粹的师生关系外,我们还能想到什么?就在我们一直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喜闻《中国孩子》这部儿童情景喜剧即将播出,将唤起人们内心那份曾经有过的中国传统师生道德之美。
《中国孩子》讲述的是师生之间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师生关系道德调节主要在于确定学生主体观念,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可是,现在,有多少老师可以做到呢?有多少学生在渴望这样的老师呢?有多少老师不吃家长的赠礼呢?在我国,老师收礼是理所当然的事,已经形成了风气,而在一些别的国家就不会有这种行为,记得是从书看到过这样的报道,一个中国家庭在国外读书,这位中国的家长去给外教老师送礼物,搞得这个老外特别尴尬,似乎特别生气地说:“怎么回事?你们嫌我教不好孩子吗?”这就是外教的师德,人家就不收礼,人家就认为教育好孩子就是关键,我们中国的教育确实有待一步改革。
《中国孩子》这部儿童情景喜剧,发生在传统文化浓郁、西方文化入侵的民国时期。海宁人王大智来到了陌生的兰香镇,一副貌似学究的圆框眼镜,一身貌似死板的褪色长衫,读书时摇头晃脑,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是不是那个曾经在电视中教《三字经》的先生?还是什么?而就是这样一副貌似老顽固的做派,却有一颗向往自由、渴望将孩子们教育成才的心。大智先生与学生们的故事,无不从侧面体现着中国传统师生的道德之美。不管是鼓励孩子们动手动脑,还是带孩子们去看大自然。巧妙地借用《弟子规》,反省自身,教育他人,帮助孩子们追寻“百年强国梦”。这“百年强国梦”,不正是现在“中国梦”的另一个应照吗?通过这样的自省和教育,尊重学生,培养其个性,这不正是中国传统师生道德的体现吗?
辛勤的园丁,像一根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们还记得多少这样的语句?现在的我们,还有多少老师懂得奉献?多少学生懂得感恩?懂得这份师生情,体会这份师生道德之美呢?《中国孩子》通过《弟子规》这部传世经典里面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的道理,让孩子们明白师生之情,去体会中国传统师生道德之美。明志、自强、诚信、好学、求新、勤俭、务实等等美好高尚品德,是多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的。如何才能让他们培养起这些品德呢?通过一个个故事,通过一个个事件,让孩子可以学到更多。在这部电视剧中,人文思想、道德情操融在夫妻情、师生情、同窗情、邻里情等等情感当中,让孩子真切地感受着那一份道德文化!
“寓教于乐”的情景喜剧,老少皆宜的喜剧,我们是否会有一份期待?在这个师生道德被质疑的时期,我们是否可以去感受一下那份真挚的师生之情?这个暑假,随着《中国孩子》的播出,一定会成为孩子们的最佳伙伴,一定会为孩子们带来一份惊喜,一定会让孩子们在笑声中体会中国传统的师生道德之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