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舍的话剧——《茶馆》赏析
(2019-06-23 13:10:12)分类: 散文 |
浅谈老舍的话剧——《茶馆》赏析
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要形式的舞台艺术。它于19世纪末来到中国。它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的主要区别在于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除了文学剧本创作之外,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茶馆》是老舍1956创作的话剧,老舍是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名叫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等。因为老舍生于(1899年2月3日)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把“舒”
字
拆开,更名为舒舍予,表达出舍弃自我,乐于奉献的意愿。
一、对农民生活惨状的揭示。刘麻子在为庞太监说媒,对象就是年仅15岁的姑娘康顺子。父亲康六是京郊的农民,正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一家大小一天还吃不上一顿粥,才忍心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卖掉。“爸不是人,是畜牲”那是一句振聋发聩的潜台词。能埋怨康六狠心吗?农民当时到处卖儿卖女以度饥荒,乡妇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到茶馆,还恳求道:“哪位行行好,要了这个孩子,二两银子。”而康六的女儿是十两银子,怪不得刘麻子敢大言不惭地对讨价还价的康六说:“找遍你们全村儿,找得出十两银子出不?在乡村五斤白面换个孩子。”康六听后竟无话可说,因为刘麻子说的一点不假,当时的农村就是到了这种贫困悲惨的绝境。老舍通过这些对话和场景,完成了对农村农民悲惨生活的揭示。
二、对商业凋敝的直观描摹。裕泰茶馆老板王利发,奉行父辈“多说好话多请安,讨得人人都喜欢”的经营理念,让老裕泰茶馆有了生意。灭了清廷建立民国之后,茶馆也跟着改良和改变格局,甚至增设了公寓,可结果是“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军阀、大兵、特务、流氓全都敲诈勒索,要钱要物。王利发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目的是想让老裕泰茶馆重振雄风。他曾想过添聘女招待,增设评书弹唱等招来顾客。但无论怎么去扩大经营,增加营业也抵不住官兵贼寇的敲诈勒索,后来国民党接受大员沈处长的出现,让刘麻子把这个老字号茶馆修理成“沈处长个人俱乐部”。王利发上吊了,一个百年茶馆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三、对实业救国梦想破灭的慨叹。秦仲义是民族资本家,他认为办起大工厂就能抵制外货,就能救国,可日本人一入侵,他的工厂便被“合作过去”,盼星星盼月亮,盼到日本投降,沈处长却以逆产没收了仓库的存货,彻底摧毁了秦仲义强国富民梦。无奈中的他发出了这样的悲叹,“有钱呀,就应当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做好事”。
四、对群魔乱舞社会的无情鞭挞。老实本分的王利发为之经营一生的茶馆没了;卫福喜一场演出只有五个座,还有两个没买票的;北京城的学生游行罢课遭到军警的殴打拘捕,学校的教师被迫改登三轮车;唐铁嘴可以白喝茶水;小刘麻子筹建“妓女托拉斯” 会所;庞太监的侄子侄媳张罗在山西圆皇帝娘娘梦;大兵、巡警、无赖到处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等等。作品借说书人之口完成了对群魔乱舞,民不聊生社会现实的无情鞭挞。
老舍是戏剧大师,在老舍笔下,《茶馆》既是老北京街头现实生活的多角度呈现,也是三个历史时期50年间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宿影。当年有人批判态舍为何只写清末和民国,而不讴歌新中国?这如同那些评论莎士比亚写李尔王分国土犯了逻辑错误的荒谬如出一辙。试问老裕泰茶馆没了,老板上吊了,这个人吃人的社会早该彻底地推翻它,这就是写给旧中国的一曲挽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揭露黑暗比歌颂光明往往更具说服力,这正是戏剧大师的高明之处和匠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