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主藏品部分可以交流转让,交友为上,有兴趣者可加qq649452092(附言说明)联系,非诚勿扰。
http://s11/mw690/001MDmKZgy6Uv6R6epQ9a&690
战国山字镜是我国古代青铜镜种之一,铸造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的楚国,为楚式镜。主体纹饰为“山”字,故名。山字数目,则三、四、五、六不等。据行家言,该镜种以质薄器轻的形制、典雅华丽的纹饰、匠心独远的工艺著称,不但高标新奇于当时,而且雅擅精绝于后世,广受爱戴。尤其主纹“山”字,含义像谜一样难解,奥秘神秘,高深莫测,更令其倍添艺术魅力,震撼人心,吸引多少中外古铜镜集藏家以觅得此镜为收藏最高境界,倾倒多少博雅君子为解开山字之谜而费尽心思。有关山字镜的研究,不仅在中国的专家学者中间进行,外国专家学者亦有参与,比如著名的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MaxLoehr、梅原末始、驹井和爱等,都曾就山字镜发表独到的见解,山字镜的研究已成为国际性学术课题。
根据考古界的研究认为,战国时期山字镜中的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六山镜,这四种山字镜中统一的“土地纹”(羽状地纹)是不变的,“阡陌纹”(地纹兑缝)都很明显,都有“山”字纹,然“地纹为国土”,“阡陌纹”为疆域划分,“山为国界”。从现存的山字镜价值而言,具有以下现象。
1、六山镜奇:(六国统一镜)——秦统一六国后设县、郡界国土国界越多版图越大,统治者地位就越高!为战国国镜!
2、三山镜稀:——战事纷争,三国(楚、魏、秦)尔虞我诈,磨刀嚯嚯为争夺国土国界,铜料多用于兵器,三山镜产量极低,据查基本产于楚国,极少量传于它国。
3、五山镜少:六国统一尚存一息,此时五山镜的纹饰充分体现了大秦统治者夺得大部分国土国界时的喜悦!
4、四山镜多:战国早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金戈铁马,国土国界时有豪夺时有沦落,四山镜各国都过渡生产,总量较大,品相相差悬殊。
战国早期山字镜从几何形状来看,除平板式镜体外,基本再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战国早期山字镜一般直径比较小,“山”字笔划比较粗,“镜上山字比较少”,“山”
字与“山” 字的间距基本不等分,镜背纹饰及铸制比较粗糙。
战国中晚期,社会安定,科学技术发展了,在制造农具、车辆和兵器等工艺的实践中已有了数学角度的概念;《考工记·车人》中有多种角度的名称;《墨经》中有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管子·地员》、《荀子·大略》等作品中都有运用九九口诀的例句;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发现了磁石的指南性,利用磁石的这一特性制成一种正方向、定南北的仪器,叫做“司南”。
战国中晚期社会安定,科学技术发展,山字镜一般直径比较大了,“母模”讲究定位设计,“山”字书“画”有了变化,笔迹比较细了,“镜上的山字较多了”,官方造办机构的地纹模多了、地纹模大了、地纹模好了,地纹模移植拼接技术也提高了,但是统治者对“命脉”,既对“土地和国界”的争夺、掌控永远不会变,要延续它的传统表现形式,为体现地纹上“阡陌纹”
,(土地及地纹兑缝)及“山”(国界)字的完美,在地纹上尽可能减少或者不饰“叶”或“兽”的纹饰,更有些战国镜在各种地纹上加各种几何网格为“阡陌纹”。“山”字的书“画”也出现了多种字“画”纹饰十分精致。战国中晚期的山字镜特点是:简洁大方,突出“土地和国界”,用意非常明显!
由上可以看出,本博主收藏的这枚山字镜,直径小,只有7公分,镜面平板型,厚0.6公分,重115克,应属战囯早期的山字镜 。而这枚 山字镜竟为11个 “山”字组合,而且纹饰繁缛,铸工精良,这就极其稀有了。
专家们说,山字镜何时开始出土和被收藏、著录,尚乏资料可考。不过,从故宫博物院藏有山字镜推测,至迟清代宫内已有收藏。而见诸文字记载的,最早要算清代著作家良廷楠(1796年至1861年)的《藤花亭镜谱》,取名“山字镜”,后人因之。从南越王以山字镜随葬和清代皇宫收藏,不难看出山字镜何等宝贵。现在包括大陆、台湾和香港在内,世界各地的收藏总数估计不超过三四十面,战国山字镜已成各地藏家热烈追求的对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