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宋官窑方鼎(残件)鉴赏

(2015-07-15 09:34:28)
标签:

北宋官窑

官窑方鼎

紫囗铁足

开片

分类: 古瓷收藏

    本博主藏品部分可以交流转让,交友为上,有兴趣者可加qq649452092(附言说明)联系,非诚勿扰。

 

       北宋官窑方鼎(残件,缺四足)  此器仿商周青铜器造型,长方形,口面17.8X13.8cm为倒梯形,高9cm;朝天耳,耳高3.2cm折沿束颈,四角岀戟,体四面贴塑鼓钉纹。惜四足无存然主体基本完好,不失磅礴壮硕之宫廷雄风大气
      方鼎釉面肥厚,呈失透亚光手抚之有玉之柔润滑溜感之美让人抚之欲罢不能全器釉面满大小长短不一的网状铁线。从釉面破损处细观,开片纹线深入胎骨,说明纹线的黑色是从胎质内析岀,也说明这类的开片并非像有些"专家"所说是胎与釉收缩系数不一,像胖穿了紧身衣炸裂而成,实际是胎体开裂牵连釉面开裂,胎质内的重色微杂质析岀充填在釉面裂纹中而形成铁线状开片。但同时观察也发现,只有胎体呈深色(深灰.靑灰.青紫.黑褐等)的官窑(也包括哥汝)瓷器,并且釉面呈失透亚光,才会出现铁线状开片。有关原因将作专文探讨。
      此器得自河南洛阳一,据此推断应是典型的北宋官窑出土器物。因为有残,恰恰可以从残处作手来研究北宋官窑器物的一些特征,也是甚为难得的标本,同时也不失为一件观赏器物
http://s14/mw690/001MDmKZgy6QP4HPULjad&690图1  四足无存,然主体基本完好,不失磅礴壮硕的宫廷雄风器。

http://s7/mw690/001MDmKZgy6QP4NoaiO46&690图2  釉面肥厚,呈失透亚光手抚之有玉之柔润滑溜,历史苍桑感也是显而易见。
http://s14/mw690/001MDmKZgy6QTK9Fxw18d&690图3  俯视图。方鼎为琢器,比制作圆器难度大了许多倍,故有一方顶十圆的说法。
http://s3/mw690/001MDmKZgy6QTKk2LYu92&690图4  宋代窑的铁线很有特奌,虽呈网状,但网格大小疏密不同,会因网区呈现一些抽象的图案而给人丰富的联想。有些纹线很长,翻越内外壁婉延曲伸,很是奇特。

http://s13/mw690/001MDmKZgy6QP519tcE6c&690图5  因施釉肥厚,在折角或鼓钉边沿会形成缩釉缝或缩釉点,缩釉露胎的地方因土沁或氧化形成羊肝色的包浆层。
图9   因施釉肥厚,在折角或鼓钉边沿会形成缩釉缝或缩釉点,缩釉露胎的地方因土沁或氧化形成羊肝色的包浆层。此图折沿的边下露胎处羊肝色淡些,凸显出胎色


http://s11/mw690/001MDmKZgy6QP5cYMMq7a&690图10  从本图折沿破损处可清楚观察到釉面的裂纹线生自胎
图11   从本图釉面破损露胎处可见已形成胎体黑色纹裂线


http://s15/mw690/001MDmKZgy6QTKu7nJQ1e&690图12  11图的局部再放大细观已形成胎体黑色纹裂线,不过由于光线原因,本局部放大胎体纹裂线黑色不明显,但纹裂线明显,足以说明釉面铁线生自胎体。

http://s11/mw690/001MDmKZgy6QP5uXN1M5a&690图13   细观釉面局部土蚀土咬陈旧痕迹

http://s9/mw690/001MDmKZgy6QP5A66PSd8&690图14  缩釉点凹陷处落的陈垢,它是经千百年日积月累的微尘垢而形成,与作旧一充填脏物有本质之不同,可为辨伪最重要特征。
http://s6/mw690/001MDmKZgy6QTKQNbFje5&690图15  宋代窑的铁线很有特奌,虽呈网状,但网格大小疏密不同,会因网区呈现一些抽象的图案,给人丰富的联想。有些纹线很长,翻越内外壁婉延曲伸,很是奇特。但仔细观察,网格大小疏密不同与釉面厚薄不均有关系,即釉厚处网格纹大且长,釉薄处网格纹小且密。

http://s14/mw690/001MDmKZgy6QTKXUx5jbd&690图16   仔细观察,网格大小疏密不同与釉面厚薄不均有关系,即釉厚处网格纹大且长,釉薄处网格纹小且密。

http://s16/mw690/001MDmKZgy6QP5FBvyL6f&690图17  从右上角迎光处看釉面反铅现象,这是高古瓷的普遍特征
图17b  从右上角迎光处看釉面反铅现象这是高古瓷的普遍特

图18  宋官窑的釉面都有些厚薄不均

http://s7/mw690/001MDmKZgy6QP5L4tv0e6&690图19  外底部的釉面厚薄不均造成铁线网格疏密大小不同,但过渡却非常自然 

http://s13/mw690/001MDmKZgy6QP5WQDKsfc&690图20  迎光观察釉面可发现铁线纹是隐在无开裂纹的釉面之下

http://s16/mw690/001MDmKZgy6QP64q7eL1f&690图21  从鼎足断离处的痕迹可以分析,原来鼎足制作时是个空心体(这大概考虑到入窑烧制时实心体不易烧透的缘故),可能用泥浆粘附在底的四角。但在施工鼎足粘附不是完全牢固,留下了些缝隙,器物入土后经长久氧化风化,和外部微细垢的侵入,都使不完全牢固鼎足更加脆弱,于是在出土过程中就人不经意的绊碰掉了。从断离处的陈旧痕迹看,己经经历了许多年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