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汝窑器的豆腐花和桑梨皮

标签:
汝窑瓷器豆腐花桑梨皮釉泡 |
分类: 收藏知识 |
一般来说,宋代的汝窑瓷器能传到今天者,绝大多数皆为岀土之物,能从宋代一直传世到今天者,不管作何推论,可能性几乎都是太小太小的。这种情况不独是宋代的汝窑瓷器,其他宋元以前的瓷器流传到今天者,几乎大都属于岀土之物(除过少量被中东几国保存下来的元青花瓷器除外)。
既然是岀土之物,那它们入土后都经历过地下环境的岁月洗礼。但由于各种瓷器自身的胎釉特点,器型特点,大小特点,再加上入土后的地下环境对各种瓷器氧化、风化,泥土所含酸碱物质的侵蚀,以及干湿度、冷热度的不同影响,因之都会在瓷器上留下宏观和微观的痕迹。这其中,宋代汝窑器的所谓“豆腐花”和“桑梨皮” 便是一种典型的特例。
所谓“豆腐花” ,就是在某些汝窑器物大块釉面上,会呈现被土咬和氧化、风化后所形成的大小白点及白斑块,看起来就好像点豆腐而还未形成豆图腐脑之前呈散点状的豆腐花(有人也称为水碱痕迹)。参见图1、图2、图3、图4、图5、图6。
根据笔者对这些“豆腐花”进行的微观观察和研究分析发现,原来“豆腐花”现象形成乃是如后情况:即,汝瓷的釉层是由大大小小密集的釉泡所形成(见下图),而这些釉泡的厚度却是很薄很薄的,尤其是处在釉面的釉泡更是如此。而大家知道,汝瓷一般瓷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因此它们在酸碱度较高的
http://s16/mw690/001MDmKZgy6PxbQheHRef&690汝瓷的釉层是由密集的釉泡所形成
http://s16/mw690/001MDmKZgy6PwS4KiLR6f&690图4
http://s3/mw690/001MDmKZgy6PwS53NUS82&690图5
http://s1/mw690/001MDmKZgy6PwS5qSasa0&690图6
http://s13/mw690/001MDmKZgy6PwSiuHDK3c&690图8
http://s9/mw690/001MDmKZgy6PwSiSzQQ8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