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珍藏的宋汝窑梅瓶
一般来说,宋代的汝窑瓷器能传到今天者,绝大多数皆为岀土之物,能从宋代一直传世到今天者,不管作何推论,可能性几乎都是太小太小的。这种情况不独是宋代的汝窑瓷器,其他宋元以前的瓷器流传到今天者,几乎大都属于岀土之物(除过少量被中东几国保存下来的元青花瓷器除外)。
既然是岀土之物,那它们入土后都经历过地下环境的岁月洗礼。但由于各种瓷器自身的胎釉特点,器型特点,大小特点,再加上入土后的地下环境对各种瓷器氧化、风化,泥土所含酸碱物质的侵蚀,以及干湿度、冷热度的不同影响,因之都会在瓷器上留下宏观和微观的痕迹。这其中,宋代汝窑器的所谓“豆腐花”和“桑梨皮”
便是一种典型的特例。
所谓“豆腐花” ,就是在某些汝窑器物大块釉面上,会呈现被土咬和氧化、风化后所形成的大小白点及白斑块,看起来就好像点豆腐而还未形成豆图腐脑之前呈散点状的豆腐花(有人也称为水碱痕迹)。参见图1、图2、图3、图4、图5、图6。
根据笔者对这些“豆腐花”进行的微观观察和研究分析发现,原来“豆腐花”现象形成乃是如后情况:即,汝瓷的釉层是由大大小小密集的釉泡所形成(见下图),而这些釉泡的厚度却是很薄很薄的,尤其是处在釉面的釉泡更是如此。而大家知道,汝瓷一般瓷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因此它们在酸碱度较高的
汝瓷的釉层是由密集的釉泡所形成 (笔者珍藏的宋汝窑梅瓶局部图)
地下环境中受空气与土咬的侵蚀,釉表脆弱的釉泡便会破裂。破裂的釉泡碎片会掉落在泡坑里,与破裂的泡壁再次经受空气与土咬的侵蚀,渐渐就发生肉眼可见到的小点状与小片状混杂的钙化粉化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豆腐花”。
图1
豆腐花近距图片(笔者珍藏汝窑梅瓶的底足图)釉泡成片破裂很直观
图2 放大400倍左右的豆腐花图片,可以发现每个釉泡破裂后的钙化粉化情况
图3 放大400倍左右的豆腐花图片 黄褐色是向桑梨皮转化
笔者珍藏的宋汝窑盘囗执壶
所谓“桑梨皮” ,就是在某些汝窑器物大块釉面上,会呈现被土咬和氧化、风化后所形成的大小土黄色或褐色的点斑,粗看起来就好像桑梨皮。(参见笔者珍藏的宋汝窑梅瓶和宋汝窑盘囗执壶的肩部及凸突部位以及图7丶图8)仔细观察“桑梨皮”现象,原来发现它跟“豆腐花”现象是有连带关系的。即“豆腐花”与“桑梨皮”其实就是汝瓷釉面在经土咬的酸碱侵蚀,釉泡发生破裂后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即先有“豆腐花”,后才变为“桑梨皮”。是因釉泡遭土咬的酸碱侵蚀发生破裂后钙化粉化后,再随着时间的延续,钙化粉化的地方就进一步老化脏化,变成大小土黄色或褐色的点斑,再加上一些虽未破裂的釉泡却由胎里铁锰铅等各种矿元素渗入而变褐变黑,而与老化脏化的泡渣末共同形成“桑梨皮”。我们从以下微观图片里可以发现这一过渡转化现象。
图7
桑梨皮的近距照片(笔者珍藏的宋汝窑梅瓶肩部图)
图8
桑梨皮的放大图片(笔者珍藏的宋汝窑梅瓶局部)

图9
豆腐花向桑梨皮过渡放大400倍左右的微观图片
图10
豆腐花向桑梨皮过渡放大400倍左右的微观图片
图11
豆腐花向桑梨皮过渡放大400倍左右的微观图片
图12
豆腐花向桑梨皮过渡放大400倍左右的微观图片
图13
豆腐花向桑梨皮过渡放大400倍左右的微观图片
图14
豆腐花向桑梨皮过渡基本完毕的放大400倍左右的微观图片
图15
豆腐花向桑梨皮过渡基本完毕的放大400倍左右的微观图片
图16
豆腐花向桑梨皮过渡已经完毕的放大400倍左右的微观图片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一件汝瓷的大小形状不同,在地下环境中或立或倒或躺的存在状态不同,还有地下环境所给予的影响不同,所能形成的豆腐花和桑梨皮的情况也不同。比方说,一件入过土的汝瓷它可能只有豆腐花而没有桑梨皮,也可能只有桑梨皮而没有豆腐花。也可能一件汝瓷上既有豆腐花而又有桑梨皮,也可能二者均无,而只有其他陈旧痕迹。还有,即便一件汝瓷上既有豆腐花而又有桑梨皮,但它一定要符合形成这些现象的条件和规律。一般来说,器物若全埋于土里,它可能全身内外都会受到土咬侵蚀,全身内外都可能有豆腐花或桑梨皮。若器物局部受泥土粘附,只有器物局部可能有豆腐花或桑梨皮。如果器物是立放于地,周围无泥土粘附,那它的囗沿部丶肩部或某些凸突部位就会有豆腐花或桑梨皮现象发生。
豆腐花和桑梨皮现象是鉴别大多数宋代汝窑瓷器的一个过硬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要真正掌握鉴定宋代汝窑瓷器的技能,还需要从更多方面综合地进行研究分析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