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习惯认为,只有青铜器讲皮壳,古玉器是只讲包浆而不讲皮壳的。本博主认为这种习惯说法有些错误。其实古玉器,尤其高古玉器,不仅讲包浆,还要讲皮壳,至于沁色那就更不用说了。
问题在于,古玉收藏界至今对于包浆和皮壳还是混为一谈,未能分辨何为皮壳,何为包浆。換句话说,还未能将包浆和皮壳的区别加以论证。这无疑说明对古玉尤其是高古玉的认识和研究还未进入更深一个层次。本博主不揣浅见,愿将自己对此的认识作一介绍,以作抛砖引玉之尝试。
所谓古玉的皮壳,主要针对千年以上岀土的高古玉器而言。也就是说,古玉的皮壳,是在地下环璄中,需经过千年以上的外在物质侵蚀,或经较重的氧化丶风化之后,在玉器的表面或整体或局部形成一层与原玉质有别的“硬”壳,才能称为皮壳。古玉的皮壳因受外在物质侵蚀的情况不一,所受氧化丶风化轻重程度不一,而会形成有色丶无色丶单色或杂色的各种皮壳。(参见图1丶图2丶图3丶图4)
图2(网上下载)战汉青玉环,形成全体的本色皮壳
图3(博主藏品 ) 战国龙形镂空玉珮,形成局部鸡骨白皮壳
图4(网上下载)春秋玉佩,形成杂色包裹的皮壳
客观的说,不是所有的高古玉器都具有显明的皮壳特征。而不具有显明的皮壳特征的高古玉器,都是在地下千年以上的环璄中,没有受到外在物质侵蚀,没有经受较重的氧化丶风化,而是在较好的地下环境中长期存在的结果。或者也可以说,在地下千年以上的环璄中,没有受到外在物质侵蚀,没有经受较重的氧化丶风化的高古玉,也会有皮壳,但其皮壳现象微乎其微,故而人们容易忽视其存在,而把它们仅视为包浆了。(见下图5, 图6,图7)
图5(网上下载)汉代玉剑挂 呈亚光
而所谓古玉的包浆,是紧贴于古玉表面之上(有皮壳则紧贴于皮壳之上)的一层薄膜状浆层。这层薄膜状浆层就好比将某物体浸入胶浆水中捞起晾干,胶浆就在某物体表面形成一层胶状薄膜,不论物体的孔洞丶凹陷丶沟槽,都会形成统一的薄膜状浆层。不仅如此,形成有包浆的古玉器,它的玉器的原表面在加工后留下的沟槽边沿的锋利边棱丶地子上毛糙的打磨痕迹,以及孔洞里钻孔留下的螺旋状粗糙砂磨痕迹,都会因为岁月的氧化和风化而锋芒尽失,变得柔和光润起来。(见图8)
图8(博主藏品 )春秋龙形玉璜
呈油润光泽
除此之外,包浆还有另外一种观感慨念,即老嫩熟生之别。这种观感慨念实际反映的是与沁有关的问题。是外在微物质通过玉器的沁孔沁入玉器内部深浅的程度,和稳定与否的程度,以及色泽浓淡变化的程度。此有待以后细论。
形成皮壳的古玉器,加上最表面的包浆,根据玉器的质地软硬和打磨的精细程度不等,会在玉器表面形成不同内涵的美丽光泽,有些柔和呈亚光或柔光丶水润光丶油润光,有些强烈则呈玻璃光丶老釉光或宝光。参见图4到图9
图9(网上下载)汉代玉幉,呈现宝光
高古玉器的皮壳在形成后也往往会有再被破坏的现象(参见图 2 ,图10
)。
图10(博主藏品 )汉代饕餮 纹玉璧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古玉器在地下环璄中经过千年以上的外在物质侵蚀,或经较重的氧化丶风化,在玉器的表面形成整体皮壳后,地下环璄又突然发生变化,致使一些侵蚀物质以液态或固态接触玉器,或墓坑垮塌伤及玉器,使玉器局部皮壳遭受损伤或严重侵蚀,从而斑剝脱落。这些局部皮壳遭受严重侵蚀的地方,由于还没有足够时间形成二次皮壳就被岀土,所以都没有光泽,但都会有次生包浆。即在受侵蚀而无光泽的地方,却依然形成了二次包浆。见图11
二次包浆和原始包浆迎光看是浑然一体的。而仿古玉作旧却无法做岀这种效果。
写一篇文章不易,花了一两天时间,感觉还沒说细,有些累,先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