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那些心甘情愿的坚守—— ——2012年丹东市作家创作笔会随想


标签:
洪静丹东市笔会文学创作情感 |
分类: 散文随笔 |
http://s10/bmiddle/61708c62hc7c5c997c3e9&690——2012年丹东市作家创作笔会随想" TITLE="虔诚,那些心甘情愿的坚守——
在丹东市作家创作笔会召开所在地——凤城大梨树风景区(世外飞鹤拍摄)
参加笔会前的中午,诗人芒点和我在一家酒馆里吃饭,每人一瓶啤酒,有杯子,没用,就那么并不优雅地,举着酒瓶对吹。酒喝得不多,因为赶车时间紧张,也因为我们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了谈论当下的文学和我们自己的创作。
边听着芒点的谈话,我也在想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啊。二十八年的时间里,无论经历了怎样挫折抑或打击,始终没放弃过对文学的追求,像一个虔诚的教徒,捧着文学的“经文”念念有词,如是,文学对于我或者类似我同样感受的芒点,不是宗教又该是什么呢?!
下午,在去参加笔会的路上,我对诗人洪静谈起芒点的一番话,然后,我又笑言道,你还年轻在官场上很有前途,努力争取更进一步;洪静边扶着方向盘目不转睛地盯着前面的路,边回答我,不考虑那些,做好本职的事儿,写好本色的诗。我相信洪静的话,他做了好几年的农场的场长,依然坚持写属于自己的诗歌、发表诗歌、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有关文学方面的各类活动。
我相信洪静的话,是他自身所表现对文学的态度在验证着我和很多人的信任度。其实,洪静本人不是个案,我所知道的本地区的一大部分升迁后的文学人,在忙碌于本职工作的同时,现在依然坚守在文学阵营里,且不断有文学成果诞生。想想,在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的今天,这些人的坚守,除了骨子里注定的那些引领心灵的精神的文学因素外,我实在想不出还会有其他的原因。
在笔会的报到现场,我看到了一张张曾经熟悉却已显沧桑的面孔,快三十年了,当年的年轻英俊和靓丽,只存于记忆的影子之中,但热情与执着依然不减。还有一些很久以前只是熟悉名字,却从未谋面的文友,第一次的见面,俨然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场面热烈而又生动。是文学,让我们很多年之后彼此没有相忘;是文学的坚守,让我们的陌生变得熟悉而又亲切。
我相信,很多人能够在一个下午的会议中,不离开会场且认真倾听讲话的,那绝对需要一个极高的定力,说得通俗一点,那是极强的忍耐力,反正我很难做到,当然,我只是这些很难做到的其中一位。但那天下午的全体创作会议上,我做到了,与会的文学人做到了,我觉得自己无疑创造了一个奇迹,同时创造奇迹的,还有这些跟我一样忠诚于文学事业的文友们。
不是说是会议内容有多精彩在吸引我们,让我们创造了奇迹,而是一群执着坚持的文学人敞开心扉的话语一次次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在感同身受中,完成了奇迹的创造。
著名诗人张忠军关于文学与宗教的一番话,激起在场的人热烈掌声,他不是在谈文学本身的内容与宗教的关系,而是谈文学精神与宗教的关系。从感性的角度上表述了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进行文学创作的人们,有如一群虔诚的佛教徒一样,把文学当做神圣的教主一样,付诸于信仰。
著名小说家于晓威的谈话一开始就陷入哽咽状态,让我们不少人情不自禁地潸然......他在说从开始文学创作到现在,二十多年后,他看到的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感动于我们这些人在日益物质化的今天,依然执着于文学的精神。在晓威的谈话中,尽管,我在克制自己的情绪,但是还是不自觉地有泪滴从眼角滑落,于是借助帽子和低头的姿态遮掩着自己的动容。如若说是晓威的话感动了我,倒不如说他的话触动了我,近三十年业余文学创作所付出的一切,那其中的苦辣酸甜,只有自己知道。我,被我们的一群人感动,更被自己感动!
在这样的感动中,我或者说我们,以热爱文学、忠诚于文学的几十年的文学经历,将为现在和以后证明,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必将始终如一地接受文学给予真诚的高贵的洗礼,必将心甘情愿地进行文学孤独而又高贵的坚守。